透过借词看疫情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高丕永 时间:2020-11-14 12:47 阅读:638
特大流行病(pandemic)新冠肺炎暴发以来,汉语一直记录着全国、全球疫情的发展和变化。记录所用词语中的一小部分是从英语借来的。透过这些借来的词语,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多的角度去了解疫情,比如“社区传播(community spread)”“零号病人(patient 0)”等。
本文再来说说另外几个借自英语的词语。请看以下例句:
(1)世卫组织代表安迪·帕丁森把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有关疫情的虚假信息称为“信息疫情”。(《人民日报》2020年2月18日)
(2)隔离病区里,医生和患者用“碰肘礼”互相鼓励;重症监护室里,一位老爷爷用颤颤巍巍的手向医生敬礼……(《人民日报》2020年3月30日)
(3)“Zoom轰炸”:视频会议软件安全吗——随着用户量暴增,视频会议软件的隐私和安全问题凸显(标题,《上海法制报》2020年4月24日)
(4)继“甩锅论”和煽动滥诉之后,一些西方国家的“疫苗民族主义”成为世界协作抗疫的最新障碍。(《环球时报》2020年8月3日)
例(1)里的“信息疫情”,原词是 “infodemic”。“infodemic”由“information(信息)”的“头”,加上“pandemic”的“尾”组成,指“(像疫情一样会造成严重后果的)虚假信息”。“信息疫情”里最“出名”的,首推由“plan(图谋,计划)”加上“pandemic”的“尾”组成的“plandemic”,汉语一般翻译为“新冠病毒阴谋论”。比如:“外交部:新冠病毒阴谋论不是居心不良就是荒谬无知”(标题,《华商报》2020年2月21日)。
例(2)里的“碰肘礼”,原词是“elbow bump”。“elbow”指“(胳膊)肘”,“bump”是“碰撞”。在西方,以前一般在俱乐部、教会、集会、体育比赛等场合行“碰肘礼”,表示亲近。2006年的禽流感期间,2009年的猪流感期间,2014年的埃博拉期间,特别是这次的新冠疫情期间,“碰肘礼”取代了握手、拥抱等,表示亲近和相互鼓励,也是为了减少接触感染。减少接触感染,另一个有效办法是保持社交距离。“社交距离”,原词是英文的“social distance”,上世纪末已经借入汉语,指“社交时有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的行为”。现在,这个借词像原词一样,有了新的义项,指“为了减少感染,保持与他人之间一定距离的行为”。比如:“中国民众团结一致,积极配合政府的各项措施,自觉佩戴口罩、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等。”(《人民日报》2020年8月14日)
新冠疫情之下,视频会议、网络授课等成为新常态。不过,使用热门视频会议软件Zoom时,有时会有一些不速之客闯入,发表不当言论,或上传色情图片等,给其他人特别是青少年带来很大困扰。这种恶劣行径,英语称之为“Zoom bombing”,汉语一般翻译为“Zoom轰炸”。比如:例(3)。
例(4)里的“疫苗民族主义”,意译英语的“vaccine nationalism/ vaccine nationality”,指“一些西方国家,强调本国优先,垄断新冠疫苗资源的狭隘行为”。2020年8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再次批评了疫苗民族主义并表示:“当成功研发出新疫苗后,需求将大于供给。只有全球团结、公共部门投资和参与,才能化解疫苗民族主义和价格欺诈等风险。”(《环球时报》2020年8月14日)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11期《前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