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思:月亮走,我也走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宗守云 时间:2020-11-14 12:40 阅读:711

有一首歌唱道:“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歌词充满了诗情画意。从语言表达看,“我走”和“月亮走”是不同的,“我走”是常觉,即正常感觉,说话人的感觉和客观真实世界的情形一致;“月亮走”是错觉,说话人的感觉和客观真实世界的情形不一致,说话人感觉月亮在走,并不是月亮真的在走,而是月亮随着说话人的行走,看上去像是在行走的样子。

001.jpg

语言中既有常觉表达,也有错觉表达。常觉表达是普遍的,常见的;错觉表达是特殊的,没有常觉表达那样普遍、常见。这和事实本身有关。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常觉是常态的感觉,可以保证人能够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相反,错觉是异态的感觉,是偶然出现的感觉,由于少见,一般不会对人的正常生活造成消极影响。错觉不能常态化,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生活在错觉世界中,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错觉表达表现在语言的许多层面,包括成语、句子以及篇章。

有些成语就是用来表达错觉的,比如“天旋地转、晴天霹雳、五内俱焚、肝肠寸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从字面意义来看,这些成语所表现的内容都不是客观真实世界的情形,都是错觉,“天旋地转”是眩晕时的错觉,“晴天霹雳”是震惊时的错觉,“五内俱焚、肝肠寸断”是悲伤时的错觉,“草木皆兵、杯弓蛇影”是惊吓时的错觉。

在文学作品中,有些句子可以用来表达作品人物的运动错觉。例如:

(1)车子进入匝道,画了一个弧,上了高速,半步村在后面慢慢退远,变小,成为一个不能动弹的名词。(陈崇正《念彼观音力》,《作家》2019年第3期)

(2)回程的路上儿子睡着了。山在车窗外快速后退,变成奔腾的马群或者宣纸上洇开的墨迹。(郭爽《月球》,《钟山》2020年第3期)

上述各例都描写了作品人物在开车时的感觉,人在开车的时候,往往把自己看成是静止的,把车外事物看成是运动的,因而产生运动错觉,这种运动错觉通过句子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半步村在后面慢慢退远,变小,成为一个不能动弹的名词”,“山在车窗外快速后退,变成奔腾的马群或者宣纸上洇开的墨迹”。

常觉表达和错觉表达都可以形成篇章,当然常觉表达形成篇章更为常见。错觉表达形成篇章,有一定的特异性,著名作家王蒙的《来劲》几乎通篇都是错觉表达,例如:

(3)三天以前,也就是五天以前一年以前两个月以后,他也就是她它得了颈椎病也就是脊椎病、龋齿病、拉痢疾、白癜风、乳腺癌也就是身体健康益寿延年什么病也没有。十一月四十二号也就是十四月十一二号突发旋转性晕眩,然后照了片子做了B超脑电流图脑血流图确诊。然后挂不上号找不着熟人也就没看病也就不晕了也就打球了游泳了喝酒了做报告了看电视连续剧了也就根本没有什么颈椎病干脆说就是没有颈椎了。

例(3)只是作品中人物的感觉,在客观真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客观真实世界不可能有如此混乱不堪的情形,因此这是写作者特定的错觉表达,当然这样的篇章有其特殊的文学价值。

在语言运用中,常觉表达和错觉表达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选择使用,或者用常觉表达展现常态,或者用错觉表达展现异态,也可以把常觉表达和错觉表达结合起来,错综运用,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人的心理世界。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11期《语言哲思》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