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鸽子”到“鸽了”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薛月朗 时间:2020-06-24 22:06 阅读:803
如今在浏览社交媒体时,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发问:“被鸽是种怎样的体验?”“为什么我总被鸽?”“不小心鸽了朋友怎么办?”……当然,这里的“鸽”指的不是象征和平与纯洁的动物使者“鸽子”,而是一种网络上的流行用法,用“鸽”来表示已定下约会却爽约的行为。同样的意思也可以用鸽子的“咕咕”叫声来表示,如在网络上常见的“她咕咕了我”即为“她爽约了”的意思。
为什么“鸽”可以表示爽约?这一用法还要溯源到俗语“放鸽子”。从唐代起,鸽子开始广泛地被用来传递信函,称为“飞鸽传书”。《酉阳杂俎》中说:“鸽,大理丞郑复礼言,波斯舶上多养鸽,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由于鸽子可以作为信使,对古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很多人家都养鸽子。后来有人开始用鸽子进行比赛,称为“赛鸽”,类似于赛马。《广东新语》中有记载:“岁五六月广人有放鸽之会,……择其先归者,以花红缠鸽颈。”说的就是赛鸽的盛况。“赛鸽”使品种优良的鸽子成了名贵的“抢手货”,因此也催生了一种叫“裹鸽子”的勾当。一些人专门盯着别人放鸽子的时候,放出自家养的“诱鸽”,混到鸽群中,三两下就把一大群品种名贵的鸽子拐为己有了。对于原来的主人而言,放飞的鸽子再也回不来了,只能是空等一场,仿佛是被鸽子“爽了约”,所以后来就用“放鸽子”表示失约。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关于“放鸽子”的说法,据说是来自旧上海的博彩业。当时发行一种起源于赛鸽赌博的彩票,俗称“白鸽票”,中奖率很低,参与者投入的资金基本有去无回,所以用“放鸽子”来形容,后来慢慢引申为答应别人的事情做不到、有违誓言或爽约的意思。
在网络语言中,“放鸽子”被简化为“鸽”,“鸽”的用法也随之动词化了。“鸽”的名词动用现象属于网络语言的常见用法,比如“雷”本来是指一种自然现象,但逐渐动词化为“惊吓到、震撼到”的意思,如“这件衣服的配色雷到我了”。同样还有“水”这个词,本来是与人密切相关的液体,但在网络中逐渐动词化为“划水”的意思,用来描述“偷懒、胡混”的行为,比如上大学时老师经常强调“我这门课千万不能水过去”。“鸽”也是同理,在网络传播中,人们更偏向于用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替代整体。如果仅用一个字就能生动形象地传递一段话或一句俗语的意思,那么这个核心字就会由于它的凸显特征而被保留下来,这就像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由于“鸽”可以完整表达“放鸽子”的含义,且更简洁轻快,所以在网络语言的进化中“鸽”作为“适者”在“优胜劣汰”中生存了下来。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