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缸砸缸,司马光砸光,司马缸砸光?

来源:宗守云 作者:咬文嚼字 时间:2020-06-06 11:00 阅读:795

说起“司马缸砸光”,我们马上会想到赵丽蓉出演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在小品中,侯耀文扮演导演,赵丽蓉扮演老太太,导演要求老太太说“司马光砸缸”,但老太太屡屡说错,或者说成“司马缸砸缸”,或者说成“司马光砸光”,把导演弄得晕头转向,让人不禁捧腹。有人认为这是口误现象,其实不是,口误是说话人不小心说错了话,而小品里老太太是在学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太太并不知道是“司马光砸缸”,还是“司马缸砸光”,因此谈不上是口误。这实际上是传声错置现象。老太太说“司马缸砸光”等话语,都是一种传声行为,是在传声过程中把“司马光砸缸”错置为“司马缸砸光”等等。对老太太来说,“司马光砸缸”就是一串声音,无法和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结合起来,因此,“司马光砸缸”=“司马缸砸光”=“司马缸砸缸”=“司马光砸光”,所有这些声音串价值都是等同的。

001.jpg

传声和转述都是说话人传达他人话语的现象。转述是传达他人的意思,说话人理解他人的意思并进行转述;传声是传达他人的声音,说话人并不理解他人的意思,只是把他人的声音传达出来。传声是不太常见的话语现象,对说话人来说,他人的话语只是一串声音,说话人并不理解这串声音的意义,或者只是刻板地传达,或者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意义传达。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1)游坦之年轻识浅,不学无术,如何能和玄慈辩论?但他来少林寺之前,曾由全冠清教过一番言语,当即说道:“我大宋南有辽国,西有西夏、吐蕃,北有大理,四夷虎视眈眈,这个……这个……”他将“北有辽国、南有大理”说错了方位,听众中有人不以为然,便发出咳嗽嗤笑之声。

例(1)游坦之刻板地传达全冠清的话语,他自己并不知道“北有辽国、南有大理”的意义,因此在传声中错置为“南有辽国、北有大理”。

说话人有时会按照自己理解的意义传声,这样也会造成错置。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2)贾政看时,认得是宝玉的奶母之子,名唤李贵。因向他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账!”吓的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有声,连连答应“是”,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贾政也撑不住笑了。

例(2)李贵是传达贾宝玉的话语,李贵不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意义,这个声音串被李贵理解为“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并传达出来,也是传声的错置。

传声是言语交际中的特殊现象,说话人实施传声行为,必然有他人的原声存在,但说话人不能正确理解他人原声的意义,不能把声音和意义准确地结合起来,因此在传声过程中容易发生错置。传声错置现象的出现,主要是说话人不具备相关知识,像上述各例,老太太不了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游坦之不知道相关地理知识,李贵没学过有关古典文学作品,等等。当然,也可能有说话人不愿意合作的因素在内,比如《英雄母亲的一天》中的老太太,因为急着买豆腐而不愿意接受拍摄,因此潜意识中有不愿意合作的因素,这也是屡屡出现传声错置的原因。从言语交际看,传声错置多为消极现象,但从艺术创造看,艺术家们常常以此作为素材充实作品,从而使作品充满趣味。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