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源自胡床?胡床是什么床?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陈璧耀 时间:2020-06-06 11:38 阅读:949
“椅子”在我国是一种传统坐具,但这种坐具,却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演变而来,并非汉族原创。
我国早期没有椅子一类高足坐具,人们都席地而坐,坐具就是一张坐席,一般由蒲草或蔺草编成,薄薄的一层,铺垫在身体下面。人们最初就坐在这张席上。而其时所谓的“坐”就是跪坐:屈足向后,膝盖抵住坐席,大腿压着小腿,臀部压在脚跟上。这就是我们早期的坐姿。后来北方胡人入侵,他们的一些坐具由骑马而发明,也随之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坐姿由此发生了变化。
胡人的坐具称“胡床”,形制很小,床面只能坐一人,并且是张开两腿跨坐,也叫“据”,就是我们现在的垂足而坐。坐具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起居,因为垂足坐比跪坐舒适且方便,有人于是也开始用胡床了。
“胡床”是游牧民族为便于携带而创制的一种高足坐具,和我国所习用的“安身之几坐”(《说文》)的“床”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时人加一“胡”字以示区别。但胡床这种来自西北游牧民族的新型坐具,却就此改变了人们原先的坐姿乃至生活习惯,被认为是对我国后世家具产生最大影响的一种。如果没有胡床,或许不会有今天的椅子。
关于“胡床”的形制和结构,宋人陶穀在《清异录·陈设门》中有个说明:“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绠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这是说胡床是一种可以随意折叠起来的轻便坐具,四个脚两两交叉,形似如今的马扎,床面两根横木用绳带绷成,分量轻,便于携带。因为床面是用绳带绷扎,所以也叫“绳床”。又因为四个脚两两交叉,隋时又曾改称“交床”。宋人程大昌《演繁露》卷一四说:“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高祖意在忌胡,器物涉胡名者咸令改之,乃改交床。”隋文帝杨坚忌讳“胡”字,所以“胡床”按其形制又改称了“交床”。
据《续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的记载,胡床应该是在公元2世纪也就是东汉末年才开始引入我国的,以后便屡见记载,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世说新语·容止》“(庾亮)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世说新语·简傲》“(王恬)据胡床在中庭晒发”,《南唐书·刘仁瞻传》“世宗在城下,据胡床督攻城”,等等。胡床最初多为将军出征随带或有权势者居家所用,大概在唐以后逐渐多了起来。唐朝时长安有很多胡人,因而胡风盛极一时,有胡骑、胡妆、胡乐、胡舞、胡服、胡食,还有胡姬酒肆,乃至胡人美食街。《旧唐书·舆服志》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可见其时长安城的胡风之盛。李白诗中多有写胡姬的,如“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前有一尊酒行》);也有写胡床的,如“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寄上吴王三首》)。在盛行胡风的唐代,用胡床应该已经比较普遍了。
胡床中有一种“倚床”,有背可以靠倚,唐以后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更为舒适的坐具,就是椅子。椅子最初叫“倚子”,“椅”原是谐音“倚”的俗字。《正字通·木部》:“椅,坐具后有倚者,今俗呼椅子。”《中华大字典》在此释义后有一段按语说:“按《通雅》云:倚卓之名,见于唐宋,而小说中有椅桌字,但当用倚卓。然考朱子家礼载用器具,有卓子交椅,亦以椅为之,是不得斥为俗也。”看来如今的规范字“椅”,在清末民初还有人斥之为俗字。
椅子就是有靠背的坐具。因为多为木质,所以字从“木”作“椅”。除了木质之外,椅子还有藤、蒲、竹等多种材质。《唐语林》卷六写七十五岁的颜鲁公,奉使李希烈之前,为表示自己“气力壮健”而“立两藤倚子相背,以两手握其倚处,悬足点空”,说的就是一种藤制的有靠背的椅子。
椅最初只是背面有“靠”,时称“校(jiào)椅”,也就是“交椅”,《水浒传》中多见,如“只见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大喝道”(十八回)。“交椅”是由隋时改称的“交床”演变而来,因为“交床”最初多为将领出征时携带,演变为“交椅”之后,就成了权力的一种象征,被借来表示座次,如“众人扶晁天王,去正中第一位交椅上坐定”(十八回),“(宋江)居中正面坐了第一把交椅”(五十九回)。“交椅”之被借指权位的座次,后来成了非常普遍的一种借喻手法。而这种借喻义,是原“交床”或“胡床”所没有的。
《汉语大词典》释“交椅”为:“坐具。腿交叉,有靠背,能折叠。古时称‘胡床’、‘交床’,后世称‘太师椅’。”
所说“后世称‘太师椅’”或有可商。因为“太师椅”原是“交椅”的改制,两者有所不同。宋人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说“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栲栳”是一种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那么所谓“栲栳样”,可能就是一种三面圈围起来的胡床,只是圈围得比较低,尤其是靠背还不能托住头部。所以当时“京尹吴渊”,为“奉承时相”秦桧,就特地让工匠在交椅靠背上添了“荷叶托首(荷叶状头托)”而“号太师样(秦桧曾官太师)”。张端义说“今改为太师样,非古制也”。这是说“太师样”和原来的“交椅”是不同的。由交椅改制而来的“太师样”,就是后来所说“太师椅”的前身。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物带人号”条说,“古来用物,至今犹系其人”而“流传后世者”,“无如苏子瞻、秦会之二人为著。如胡床之有靠背者,名东坡椅”,“椅之桮(杯)棬联前者,名太师椅”。“东坡椅”就是“交椅”;“桮棬联前者”就是三面圈围起来的宋人所说的“太师样”,明人称之为“太师椅”。但明代的太师椅,在形制上比宋代的太师样要宽舒得多,有了比较高的靠背和扶手,和其前身宋代的太师样又不完全一样了。所以,不能笼统地说交椅或交床,“后世称‘太师椅’”。两者是有所不同的。
交椅虽说在唐代已经比较流行,但一直到宋代,却还不是人人都可以坐。女性,尤其是士大夫家的女性,一般不被允许。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说:“徐敦立言: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兀子”也作“杌子”,是没有靠背的坐具,就是现在所说的“凳子”。宋朝时椅子和兀子的使用已经更普遍了,士大夫家的妇女却还是不被允许坐。原因就在椅子无法跪坐,只能垂足,而垂足的坐姿有点类似箕踞。箕踞在男子或可视为一种傲慢或随意,在女子就是不雅,被视为不合礼仪缺少教养。当然,这只是士大夫家的妇女有此约束,民间一般家庭,恐怕没有那么多讲究,妇女坐椅子或兀子,应该也很普遍了。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