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提是傻瓜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宗守云 时间:2019-08-08 19:00 阅读:973

有一则笑话,是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的对话——

巴依老爷:“阿凡提,咱俩谁是傻瓜?”

阿凡提:“阿凡提是傻瓜,巴依老爷。”

巴依老爷:“为什么你是傻瓜?”

阿凡提:“因为我没有看出巴依老爷是傻瓜。”

“我没有看出巴依老爷是傻瓜”包含一个预设(即预先设定的内容),这个预设是“巴依老爷是傻瓜”。预设具有恒真性,无论命题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不影响预设的真实,如果“我看出巴依老爷是傻瓜”,那么“巴依老爷是傻瓜”仍然是真实的。阿凡提的话语之所以具有杀伤力,就因为有个恒真的预设“巴依老爷是傻瓜”。阿凡提说自己是傻瓜,其实只是一种方式,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引出“巴依老爷是傻瓜”这个恒真预设。

预设是语言的机制之一,是不言自明的前提,一般情况下都是社会集团和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预设存在于语言和语言运用的各个层面。

在短语层面,表面相同的结构,其语义预设不一定相同。比如“吃苹果”“吃父母”“吃大碗”“吃食堂”,这些短语都是述宾结构,但语义预设各不相同,“吃苹果”的预设是对象,“吃父母”的预设是方式,“吃大碗”的预设是工具,“吃食堂”的预设是处所。这在说汉语的人心目中是不言自明的,不会混淆的,但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就不一定能理解,有的留学生见到这样的短语就大惑不解:“苹果可以吃,父母、大碗、食堂也可以吃吗?”这是把宾语的语义预设都理解为对象的缘故。再比如“免冠照”和“半身照”都是定中结构,“免冠照”不仅仅有“不戴帽子”的字面意义,还预设整个头部、颈部、上半身的上部、前部等,“半身照”预设上半身、前部。有个笑话说某人去照相馆照“半身照”,等照片出来以后,发现照出来的是下半身。这里的问题在于,照相馆的工作人员违背了“半身照”的预设,因此闹出笑话。

在句子层面,预设是存在的前提,是句子得以成立的保证。“张三的老婆病了”,预设张三有老婆;“请把门打开”,预设门是关着的;“你看我什么时候能当教授?”预设说话人目前还不是教授;“您就是大名鼎鼎的罗玉凤?”预设说话人听说过罗玉凤,但没有见过罗玉凤。在小品等艺术作品中,有些演员为了取得幽默的效果,故意先创造一个预设,再取消这个预设,以此造成包袱。比如小品《小站故事》,演员黄宏先说“工钱挣了三千块,回到家,不给媳妇给我妈”,这里预设黄宏有媳妇,但接着又说“其实我还没成家”,又把预设取消了,先创造预设再取消预设,就形成观众理解的张力,从而取得幽默的效果。

在交际中,预设是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这是引导交际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交际双方没有共同预设,就会造成误解。例如,作家徐贵祥的小说《红霞飞》(《解放军文艺》2019年第1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马德说,听了半天你还不明白啊,参加革命动机。

何连田愣住了,动机,啥冻鸡,我是南方人,南方不吃冻鸡。

马德一拍桌子说,动机,就是你……你为啥要参加革命。

马德是干部,需要了解部下参加革命的动机。何连田是战士,根本不知道“动机”是什么,因此理解为同音的“冻鸡”。由于双方在身份地位、思想认知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对“动机”的理解上缺少共有知识,预设不同,因而造成误解。因此,预设作为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是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证。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