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俗流现“清流”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19-08-08 18:47 阅读:999

在2017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大学生罗三长的红糖馒头项目受到评委和投资者的青睐,获得大赛金奖。当年9月19日《中国教育报》的报道称,在以高科技项目为主打的大赛上,罗三长的项目是一股“清流”。

2018年10月24日《扬子晚报》报道了南京市的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她在习作《藏在角落里的我》里写下:“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乐就好。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能呆在角落里,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因为这种与很多在学习上使劲儿往前冲的孩子不同的气质,被网友称为一股“清流”。

在电视荧屏上,曾经是娱乐类综艺节目盛行。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批文化类综艺节目,被媒体称为电视圈里的一股“清流”;有一所学校的家委会竞选不再拼家长身份,而是看他们的“学习能力”,被称为家委会竞选中的一股“清流”;电竞圈里有一类玩家,不执着于胜负,不看重竞赛成绩和奖励,坚守着“输赢靠缘分,开心最重要”的信条,也被视为圈内的一股“清流”。诸如此类,几乎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有“清流”涌出。一时之间,“清流”一词流行了起来。因此,《人民日报》2018年7月16日的《人民论坛》栏目发文指出:“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

“清流”作为汉语词汇的一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着非常久远的源头。“清”即清澈,“流”即流水,本义就是指自然界清澈的流水。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清”与“浊”是一对反义词。“浊”让人们联想到污浊、黑暗,“清”则代表着纯净、高洁。在封建社会政治黑暗、官场污浊的时期,一些正直清廉的文人士大夫不愿同流合污,常以“清”来自况,如屈原就曾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清”在古代就与人的道德操守、政治品行产生了关联,因此“清流”又引申开来,指德行高洁、享有名望的士大夫。

这些被称为“清流”的人,往往在某个封建王朝官场腐败、权奸当道的时期成为一种政治力量。“清流”对“浊流”展开斗争,他们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标准臧否人物,批评官吏,借用舆论的力量以激浊扬清,影响政治。因此,“清流”常常用来指称统治集团中那些评议时政,仗义执言,指斥官宦,揭批贪腐,主张整饬纪纲,扶正黜邪的清正廉洁官吏。比如清朝末期与后党抗争的李鸿藻、翁同龢等人,他们都赢得了时人和后代给他们的“清流”的美誉。

当下,“清流”的所指和古代有了很大不同,已经不限于指人,更与政治派别没有瓜葛,使用范围大幅度放宽了。

现在所说的“清流”一般是指那些具有清新之气、独特之风的人或事物。如果说古时候“清流”着重关联的是自然界清流的“清纯”和“清正”的特性,那么现在常见的用例中,更多突出的是它“清新”和“清奇”的特点。

所谓清新,就是新近出现的,新鲜的。2018年10月22日环球网上有一篇文章评论罗振宇的“硬派脱口秀”《知识就是力量》:“在很长时间里,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的阅读,习惯了快餐速食文化、各种面瘫小鲜肉和狗血剧霸屏……这类文化类、知识类节目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知识就是力量》是一档新创设的、同年7月初才首播的节目,所以称它“清流”是很恰当的。

所谓清奇,就是指比较独特的、脱俗的。如果普遍存在或者与大多数的情况没什么两样,也就无所谓“清流”了。同样是环球网,2018年10月10日有一篇报道,称电视剧《人间规则》为职场剧的“清流”之作,理由是剧中情节不谈恋爱,只谈业务,打破“国产职场剧一定有恋爱情节”的固有印象,不落俗套。这样的“清流”是与普遍情况相比较才得以凸显出来的。况且“清流”经常与数量词“一股”“一道”搭配,数词“一”言其少,“股”“道”作为量词总是用来修饰细长条形的事物,这也反映了与普遍情况相比“清流”的规模之小。

“清新”和“清奇”往往又是联系在一起的,新近出现的可以是与众不同的,反之亦然。因此,清新的,或者清奇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都可以被称为“清流”。

当代中国社会人们不满因循守旧,不想一成不变,崇尚创新成为了时代强音;人们也不甘与人雷同,喜欢别具一格,张扬个性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行为准则。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新的思想、新的现象、新的事物就不断涌现,“清流”一词正好可以用来十分贴切地突显其特点。

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当今人们口中的“清流”,无论指人还是指事物,一般都带有肯定和褒扬的色彩。因为喜爱和推崇,才会冠之以“清流”的名号。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