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蛤蟆鼓”说起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宗守云 时间:2019-05-24 19:04 阅读:1883
《蛤蟆鼓》是传统相声名段,其中说道:
甲:那我问问你,蛤蟆你看见过吧?
乙:谁没见过蛤蟆呀。
甲:你说为什么它那么小的动物,叫唤出来的声音会那么大呢?
乙:那是因为它嘴大肚儿大脖子粗,叫唤出来的声音必然大。万物都是一个理。
甲:我家的字纸篓子也是嘴大脖子粗,为什么它不叫唤哪?
乙:字纸篓是死物,那是竹子编的,不但不叫,连响都响不了。
甲:吹的笙也是竹子的,怎么响呢?
乙:虽然竹子编的,因为它有窟窿有眼儿,有眼儿的就响。
甲:我家筛米的筛子尽是窟窿眼儿,怎么吹不响?
乙:因为圆的扁的不响。
甲:戏台上打的锣怎么响啊?
乙:它不是中间有个脐儿,怎么不响?
甲:我们做饭的锅也有脐儿,怎么不响?
乙:它是铁的,不响。
甲:庙里的钟也是铁的,怎么响?
乙:它不是挂着哪,钟悬则鸣。
甲:我家秤砣挂那儿了,咋没响过?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这段相声中,甲提问,乙回答,甲不赞同乙的回答,于是再提问,乙再回答,如此不断反复进行。这段相声给我们的初步感觉是,乙的回答并没有问题,关键在于甲,甲是“杠精”,他是在不断地抬杠。显然,甲和乙是处在交际冲突中的,这种冲突来源于对原因的理解差异,乙回答的是“必要原因”,而甲当作“充分原因”理解,从而导致冲突。比如,乙说,蛤蟆嘴大肚儿大脖子粗,所以叫唤出来的声音大;甲反问,字纸篓子也是嘴大脖子粗,但并不叫唤。这里乙所说的嘴大肚儿大脖子粗,是蛤蟆叫唤声音大的“必要原因”,但不是“充分原因”,蛤蟆叫唤声音大,除了嘴大肚儿大脖子粗,还需要蛤蟆是活物、蛤蟆处于健康状态、蛤蟆旁边没有人干扰等等条件。甲则把嘴大肚儿大脖子粗作为蛤蟆叫唤声音大的“充分原因”,即只要有嘴大肚儿大脖子粗这个条件,就有叫唤声音大的结果。正是由于对“必要原因”和“充分原因”理解的差异,才导致了交际冲突。
从人对原因和结果的认识角度看,结果是显明的、具体的,而原因是潜藏的。我们看到的世界万象都只是结果而已,至于原因,是需要依靠人的理性去探求的。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能知道结果,不一定能知道原因,比如某种疾病的产生,医学上往往用“病因不详”说明原因的不可知。从人的本性看,探求原因是人的本性之一,当我们看到一个结果的时候,有时会本能地去思考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许多发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当我们知道某种原因,并把原因告诉他人的时候,一般只需要说出“必要原因”就可以了,这是最快捷、方便、经济的方式,因为把所有原因全部揭示、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听话人则应该积极同说话人合作,按照“必要原因”理解。如果听话人故意理解为“充分原因”,抬杠就会发生,交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蛤蟆鼓》中,由于乙遵循一般的表达原则,而甲违背一般的理解原则,因此甲成为强势一方,最终的结果就是以乙的哑口无言结束。请看《蛤蟆鼓》结尾:
甲:咱俩说这么半天,你有气没有?
乙:有气。
甲:怎么不响?
乙:我呀——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