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文的读音问题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苏培成 时间:2019-04-22 20:38 阅读:1549
为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时要阅读研究古典诗文,有时还要诵读。自古至今汉语是逐渐发展演变的,这种发展演变首先表现在语音上。阅读古典诗文用什么语音呢?古代没有录音机,古人的语音无法传留后世。音韵学家构拟出不同时代的语音系统,是用来说明语音演变的规律,非专业的音韵研究人员无法用来诵读古典诗文。现代人诵读古典诗文是给现代人听的,所以诵读古典诗文基本上还只能用普通话语音。用普通话诵读古典诗文是切实可行的,可是也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本文只就常见的三个问题,举例说明,供读者参考。
一、押韵。古典诗词是押韵的,用普通话来诵读古典诗词依旧押韵,和谐悦耳。例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是也时常遇到不押韵的情况。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押韵字是斜、家、花。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押韵字是花、斜、家。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押韵字是家、斜、麻、花。
这三首诗在唐代都是押韵的,“斜、家、花、麻”的主要元音相同。可是我们用普通话读时,“家、花、麻”很谐和,只有“斜”不押韵。这是由于“斜”字和其他三个字语音演变的规律不同而造成的,这使我们的诵读多少会失去优美的韵味。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们也只能面对。有人不甘心就这样诵读,提出临时改读“斜”的读音,把xié改读为xiá。声母x和介音i不变,只改动作为韵腹的主要元音,听起来就押韵了。有人甚至认为xiá就是“斜”的古音。这种办法从学术上说是不能成立的,普通话里“斜”只能读xié,不能读xiá。“斜”的古音是浊声母,也不读xiá。这只是为了押韵而临时改读。整首诗都按照普通话来读,只有一个“斜”字随意改读也没有道理。早在宋代,朱熹读《诗经》时遇到不能押韵的字就临时改读为押韵的字,叫作“叶(xié)音”。音韵学家早就批评了这种做法。其实这样改读也只能偶尔一用,无法推广。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其中的“物、壁、雪、杰”是入声字,演变到普通话韵母分别是u、i、ue、ie,很难用改读来使它变得押韵和谐,也只能听之任之,用普通话来读就是了。
二、平仄。古代诗词很讲求平仄,这是汉语诗词韵律的显著特点。用普通话来诵读,有的字改变了平仄,也会损伤原有的韵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加下划线表示可平可仄)。其中的两个“笼”字本来读lónɡ,是平声,合乎平仄;普通话“笼”读lǒnɡ,是仄声,不合乎平仄。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一首五律,前两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看”字读kān,是平声,合乎平仄;普通话“看”读kàn,是仄声,不合平仄。
三、有的字在古典文献里有特有的音义,与普通话不同。诵读时要按照古典文献固有的读音,不能采用普通话的读法。
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其中的“骑”字在古典文献里区分词性:动词读qí,如胡服骑射的骑;名词读jì,如骑乘(jìshèng,指车马)的骑。普通话的“骑”字不区分动词名词,都读qí,如铁骑、坐骑的骑。《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订的是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所以规定“骑”统读qí。这个统读不适用于古典文献。有人主张把“一骑红尘”里的“骑”按照《审音表》读为qí。这是对《审音表》的误解,这个“骑”仍读jì。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