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化研究简述
来源:苏培成 作者:咬文嚼字 时间:2019-04-22 20:35 阅读:1026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独立创造的自源文字,自殷墟甲骨文到现代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殷墟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在它之前汉字已经存在了两三千年。汉字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古代享有崇高的地位。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列强打败,面临被瓜分的危机。爱国人士积极探寻救国的道路,认为教育落后是重要原因,而教育落后又源于汉字难学难用,于是产生了改革汉字的思潮,主张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1892年,卢戆章说:“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之下之字之至难者。” 五四时期这种思潮达到了高峰。1922年钱玄同发表《汉字革命》,他认为不但要“谋汉字的根本改革”,而且要谋“汉字之根本改革的根本改革”。“什么是‘汉字之根本改革’?就是将汉字改用字母拼音,像现在的注音字母就是了。什么是‘汉字之根本改革的根本改革’?就是拼音字母应该采用世界的字母——罗马字母式的字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1923年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中国语与中国文》中说:“中国人果真不愿废弃这种特别的文字,以采用西洋的字母,那决不是由于笨拙顽固的保守主义所致。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他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一旦把这种文字废弃了,就是把中国文化实行的基础降伏于他人了。”1949年唐兰说:“文字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文字易于学习,但改革文字必须注意到中国具体环境。中国语言同音字众多,改用纯粹的拼音文字是不可能的。考虑到汉字是承载着过去的历史文化,完全废除汉字更是行不通的。”高本汉和唐兰都认为汉字适合汉语的特点,汉语不适合使用拼音文字。1951年2月5日,吴玉章说:“我本着自我批评的精神来说,我过去对文字改革的认识有以下两方面的错误:(一)认为文字是社会上层建筑……。(二)没有估计到民族特点和习惯,而把它抛开了。认为汉字可以立即用拼音文字来代替。这事实上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中国人没有拼音的习惯,以前念书的人少,懂得反切和音韵学的人更少。汉字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生活上有深厚的基础,其改革必须是渐进的,而不应粗暴地从事。”吴玉章并不反对汉语拼音化,只是认为汉字不可以立即用拼音文字来代替。
1951年毛泽东主席指示说:“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主席又指示我们: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实行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各项准备。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里提出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就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关于汉字的前途,他说:“汉字在历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至于汉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万岁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作出结论。但是文字总是要变化的,拿汉字过去的变化就可以证明。”“关于汉字的前途问题,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争鸣,我们在这里不打算多谈,因为这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任务的范围。”在这之后,政府推行的是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对汉字的前途还不忙作出结论。
1986年1月举行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贯彻中央提出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首先是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因为五十年代确定的三项任务,有些还没有很好完成,需要继续完成,所以方针中明确规定要“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会议没有重申汉字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强调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作为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对汉字的前途,会议认为周总理1958年讲的话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仍然不宜匆忙作出结论。胡乔木在会议的闭幕式上的讲话指出:“这次会议并没有妨碍我们的研究工作和各种实验工作的继续进行,也不影响各方面实际工作的开展。相反,它是要求我们加强研究工作、实验工作和在人民群众里进行更多的宣传、推广、实践工作的。”
1996年周有光发表《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桥梁》,对拼音化作了解释。他说:“进入信息化时代,必然进入拼音化时代。拼音化的含义不是‘废除汉字,改用拼音’,而是‘利用拼音,帮助汉字’。”1998年周有光出版了《比较文字学初探》。在这部著作中,他说:“文字制度的重大变化都是在文字传播到异民族以后才发生的。在原民族中间虽然经常发生形体的量变,可是不容易发生结构的质变。传播到异民族中间以后,遇到了新的矛盾,由此引起新的创造。异民族对外来的文字,没有原民族那样固执的图腾习惯。”周先生看到了汉字在中国本土很难实现拼音化,但认为是由于“固执的图腾习惯”,却不如汉字基本适应汉语的特点更有解释力。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是:“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整部法律都没有汉语拼音化的内容。
根据上面介绍的情况,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汉语拼音化不是国家的语文政策,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可以进行汉语拼音化的研究和实验。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