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又双叒”修订了,这些汉字你还会念吗?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18-08-30 09:56 阅读:964

近日,关于字典再修订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激烈的讨论,许多网友直呼:“要重新回去上学了!”。今天分享一组“字典的妥协”,一起来上上课吧~

“说服”的汉语拼音现在是(shuōfú)再不是以前语文老师一遍又一遍强调的(shuìfú);

“呆板”本来读(ái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1987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dāibǎn);

荨(qián)麻疹现在官方认证也可读作:荨(xún)麻疹;

确凿(zuò)渐渐变成了经常读错的:确凿(záo);

作,取消了(zuó)(作料)和部分词语中的(zuō)(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

铁骑(jì)被改成了铁骑(qí),而(jì)这个发音也已经永远地取消了……

“斜”这个字古读(xiá),现在统读(xié)。

试想一下,以下诗句的读法……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blob.png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blob.png


高中里语文老师一遍遍强调的读音,和小伙伴争得面红耳赤才记下来的发音全被改了,总觉得有些一言难尽,放到古诗里更是押韵尽毁,心疼高中的同学们又要苦苦重记语文高考的第一题了。

但是呢,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的意思和发音一直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我们从小背的“空穴来风”字面意: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原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现多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现在主流社会已经普遍接受了和原意完全不同的意思,于是这一种说法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有些人,可能对于“字典的妥协”很生气,认为这是对语言文化的不负责。不可否认,有些字词发音的变化的确破坏了诗词中音韵的美感,但是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本来就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不是靠权威机构认证产生的,中文汉字的发音历经沧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变化,这是一种正常的演变。

再者,语言学中语法部分的研究向来分为两大部分:prescriptive(规定性的)和descriptive(描述性的)。规定性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顾名思义,即明确规定出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描述性语法(Descriptive grammar)着重于描述和解释人们实际运用语言的方式,力图避免做判断。二者相辅相成,各自有其研究方向,缺一不可,才能构成完整的语法体系。可见书面语和口语天然是存在差异的,若单一揪着发音、语义不放,矫枉过正也没有多大意义。

其实,和民国时的白字一样,也就是一代文学一种记忆,个人习惯上想改就改,若是不愿意,成为一个固执旧说法的人也很可爱。换个角度想,我们都在见证着汉字的变迁,仿佛是观一条大江,偶尔瞥见了江中跃起的鲤鱼,拍打出一串水花,很奇妙也很幸运,不是吗?(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