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基本解释

汉语拼音:tài xué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太学详细解释

  1. 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 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 元朔 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 西汉 置太学之始。 东汉 太学大为发展, 顺帝 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 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 晋 到 明 清 ,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参见“ 大3学 ”。

太学双语翻译,太学在线翻译例句

    • Institute of Research in Musicology and Choreography : 32 Nguyen Thai Hoc St, Hanoi; f .1976.

      音乐舞蹈研究院: 在河内阮太学街32号; 1976年成立.

    • Taixue education promotes the market and brings alo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o some extent.

      太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Kaifeng was where the Imperial Academy was located.

      北宋时, 这里又是全国最高学府--太学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