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奔涌看“后浪”!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曹志彪 时间:2020-11-10 14:41 阅读:766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网上热播一个短视频《后浪》。发布视频的是哔哩哔哩(bilibili)网站(简称B站)。视频中,一级演员何冰走上舞台发表一段演讲,献给新一代青年。何冰在演讲中以“后浪”喻当代青年一代,表达了对他们的认可、赞美与寄语。视频一经发布,便引起了高度关注,网络上热议不断。随着视频点击量的陡增和讨论的升温,带火了一个词——“后浪”。
“后浪”原本指的是连续奔涌的波浪中后面的浪头。与“后浪”对应的是“前浪”。比如:“天黑晚潮来到的时候,洪水咆哮着,后浪推前浪地冲上堤来,但都一浪一浪的被挡了回去。”(《人民日报》1956年8月11日)
由后浪推前浪的自然现象,很容易联想到其他方面特别是人类社会中许多类似的情景,人或事物一批推动一批、一代推动一代不断更替,向前发展,于是就由相似联想而产生了比喻的用法。汉语中用波浪的推进来比喻世间事物前后推动,常常采用“后浪推(催)前浪”这一固定短语。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大多会把它作为一个成语来收录,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比喻后面的事物推动前面的事物不断前进”(《现代汉语词典》)。一般注明其出处是南宋释文珦《过苕溪》诗:“祗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但在北宋刘斧的《青琐高议》中就有:“我闻古人之诗曰‘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可见它流传的时间可能更早。
“后浪推前浪”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应该与《增广贤文》的普及很有关系。在明、清两代,《增广贤文》是儿童进私塾之后的重要启蒙读物之一。里面集结的多为蕴含为人处世哲理的格言、谚语,许多名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民间广为流播,传诵至今。其中就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一句。有时,“推”还可写作“催”。例如:
(1)长江后浪催前浪,一替新人趱旧人。(南宋·九山书会才人《张协状元》)
(2)这话一晃就是三十年,你也成半老英雄了。这真是后浪催前浪,新人换旧人。(清·贪梦道人《彭公案》)
从古代和近代的例句看,在“后浪推(催)前浪”这个固定短语中,“后浪”与“前浪”一同担任喻体的角色,各自与所对应的本体相搭配构成一个组合式的比喻,常以暗喻(不用喻词表示与本体之间的比喻关系)的形式出现。
到了现代汉语中,“后浪”用来表示新生事物或后起力量,越来越多地不再依托这种固定结构(即不一定出现“前浪”这个词),显示出了更强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例如:
(3)马云前面有张朝阳、丁磊,左右挤着李彦宏、马化腾、周鸿祎,后面还有大批准备冲上沙滩的“后浪”。(《文摘报》2018年6月19日)
今年年初以来,疫情肆虐,人们关注到了在危难关头我国青年一代的表现,再借助毕业季、高考季的东风,关于青年一代的话题突然热起来。短视频《后浪》作为应景之作,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后浪”来借喻青年一代,这样的例子在媒体上触目皆是:
(4)近年来,随着电商产业的飞速发展,大源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后浪”前来逐梦。(《南方日报》2020年5月26日)
(5)我自小住在长江边,小时候经历过洪水,那时是长辈们保护了我,这次,轮到“后浪”守护大家了。(《光明日报》2020年7月23日)
(6)愿所有毕业的“后浪”在未来的人生航程上,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光明日报》2020年7月5日)
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用“后浪”指年青一代、后起之秀,在不同时代背景或语言环境下,所指具体对象各不相同。当前流行的“后浪”也特有所指,那就是我国当今的年青一代,大致是指90后、00后一代。作为成长于数字化时代的第一代人,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习惯并熟悉网络社会,乐于在网上学习,善于网络信息收集和分析,拥有多元的思维习惯,踊跃在网上发表观点,喜好通过网络游戏完成社交需求,等等。
现今中国的“后浪”多数为独生子女,曾几何时,有人觉得他们“不着调”,甚至给他们贴上“堕落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标签。实际上,随着历史的车轮逐渐将他们推到时代舞台中央,他们已经用自己的方式承担起了属于他们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多“后浪”的身影出现在防疫一线,他们中有医护人员、人民警察、社区干部,还有青年志愿者、新闻工作者……据统计,4万多名援鄂医务人员中,有1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00后。在今年的抗洪救灾中,他们也有出色的表现。人们似乎突然发现他们长大了,他们正接过前人的担子,以昂扬向上的精神、无惧无畏的勇气彰显着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11期《时尚词苑》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