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上升明月”为鉴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叶才林 时间:2020-10-11 18:10 阅读:705
最近邮购一册《人民日报评报选萃》(2002卷),其中有篇编前会上的评报文字,谈到“防疏漏”问题。作者写道:“如(10月)8日大地·评论版头条,题文中的‘海上生明月’,应为‘海上升明月’。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中极有名的一句,在本报文艺版出现如此的差错实属不该。”在声色俱厉的批评后面,作者又进一步强调:“社会上、大中小学,包括新闻界在这方面都以人民日报为标准,不可小视这些细小方面。”(见第266页)读到这里,不觉一愣。
当天,我查阅了2002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果然,这天报纸已根据评报意见,将“海上生明月”,改为“海上升明月”。而且,编校人员还记住了这条“教训”,凡引用这句诗,皆是用的“升”字。比如2004年4月22日第11版《梅岭千年路》:“漫步在……古老驿路上,竟然感觉到它本身就是一首千秋不朽的诗作,它的作者就是那位写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唐朝诗人张九龄。”
呜呼!面对“海上升明月”,我敬佩,我叹惜,我感慨。
我敬佩《人民日报》的认真、细致、严谨。这样一句引诗,竟然在编前会上讨论,而且立即在版面上落实。尽管是内部评报,也决不打“哈哈”敷衍,态度十分严肃,而且不怕家丑外扬。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能够真正做到引以为戒,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大报,真是名不虚传。
我叹惜《人民日报》的这一改动改得不是地方,效果适得其反。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确实是首名诗,曾被收入《唐诗三百首》,在五言律诗中位列第二。古往今来不少选本,都选了这首诗作。但我查了手头的所有版本,都是“海上生明月”而不是“海上升明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中还特别作了这样的分析:“诗人拈出一个出生的‘生’字,不露痕迹地注入了主观想象,把生命和感情赋予了二物。从而,表现了水月相依相恋、相映生辉的情态和生机……”不难看出,用“生”字才是写诗,才耐人寻味,写作“海上升明月”,通则通矣,但和“天上飞大鸟”何异!
我感慨新闻出版单位的编校程序还有“疏漏”。改动引文,怎能不查原文呢?提意见者可能是专家,是权威,但智者千虑,难免一疏,只凭个人的经验,而没有制度的保证,那是难免要出洋相的。当年鲁迅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望勿“纠正”》,先生在文章中说:“自己于意义不甚了然时,不可便以为是错的,而奋然‘加以纠正’,不如‘过而存之’,或者倒是并不错。”这实在是经验之谈。
以“海上升明月”为鉴,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呢?最主要的一点是:不能自以为是。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