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文鱼”与广州音译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杨欣儒 时间:2020-10-23 13:26 阅读:907

汉语给外来词的译名,不外乎意译(例如honeymoon蜜月)、音译(例如humour幽默)、半音半意译(例如ice cream冰激凌)等。这里只谈基于广州话音译外语的情况。

汉语有一部分音译词来自广州话。先看“芝士”译自cheese,是奶酪的广州话音译,台湾译名“起司”还比较接近原音。Haji是到过麦加朝圣的男性穆斯林,马来西亚的译名是“哈芝”,显然又是广州话的译音,大陆的“哈吉”才更接近原来的haji读音。

再举几个例子。“基督”这个词,是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带到中国的,这个词当时的葡萄牙语是Cristo/Christo,按照广东方音的译音是“基里斯督”,简称“基督”。Mug是一种有柄的圆筒杯,音译“马克杯”。Cognac是一种法国葡萄酒,广州音是“干邑”。“波”是英语ball的音译,类推出来的就有“赌波”(赌球)、“波鞋”(球鞋)、“五五波”(胜负两种结果难以确定)。“士多”是store的音译,指出售日用品、烟酒、食品的杂货店。“士多啤梨”是strawberry(草莓)的音译。英语sandwich的译名是“三明治”,可按照广州方音就要译成“三文治”。

大多数进入中国香港的外企,其译名依据的是广州方音,例如“屈臣氏”。当初笔者在北京看到著名药妆店的招牌“屈臣氏”,再比较英文的Watsons,感到纳闷,因为Watsons既不是“屈臣氏”的音译,更不是意译。后来经过广州人解释,才顿然释疑,原来“屈臣氏”的广州话发音就很接近Watsons。还有一个国际品牌Pizza Hut,普通话的译名是“比萨屋”,可广州话的译名却是“必胜客”。过去有一家国际霸级市场叫Macro,也是根据广州音译为“万客隆”。Guinness World Record“吉尼斯世界纪录”在马来西亚是按广州音翻译为“健力士世界纪录”。

001.jpg

有些根据广州方音翻译出来的名称,最后也被吸收进入普通话。例如“派对”party(聚会、舞会、晚会)、“三文鱼”salmon(鲑鱼)、“车厘子” cherry(樱桃)。一种用烟叶卷成的烟cigar音译应该是“西茄”,可我们都按广州音译成了“雪茄”。Cookie是一种奶油饼干,现在根据广州方音译为“曲奇”。“恤”是香港粤语音译自英语shirt的词,最常见到的就是“T恤”,是短袖的套头衫,包括圆领的文化衫和有领的运动衫。Tips指简短的提醒或提示,也指小费,广州话音译“贴士”。现在电视节目中常用的“××秀”“作秀”来自show,是指表演。可见按广州方音翻译而成的音译词可真不少。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10期《万花筒》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