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准、狠”的“靶向”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南园 时间:2020-09-03 14:11 阅读:970

近四五年来,“靶向”一词,在媒体上频频出现。比如,“靶向治疗精准惩治推动作风建设”(标题,《新民晚报》2019年1月17日),“靶向发力,确保全面脱贫摘帽”(标题,《人民日报》2019年3月13日),“‘靶向招商’要‘月亮’也要‘星星’”(标题,《南方日报》2019年3月26日),“靶向整治校外线上培训乱象”(标题,《法制日报》2019年7月24日)等。

001.jpg

汉语的“靶向”,源自英语的“target”。“target”用作名词,意思是“靶(子),目标”;用作动词,一般指“以……为目标”。早年,在研究一些类型的贫血症病因时,发现是红细胞有了病变。显微镜下,病变的红细胞看起来像靶子:中心一个黑圆点,圆点外有同心的黑色圆环。因此,把“病变红细胞”取名为“target cell”。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肿瘤病理学借用“target cell”泛指“癌变细胞”,并另外组成“target organ(器官)”。稍后,直接用名词“target”简称“target cell”“target organ”;相应的,动词“target”也有了“以癌变细胞等为定位方向(目标)并加以灭杀”的意义。

改革开放早期,编译国外肿瘤研究资料时,通常把“target cell”译为“靶细胞”,“target organ”译为“靶器官”,把名词“target”译为“靶细胞”或“靶器官”;又把动名词“targeting”译为“靶细胞/靶器官定向作用”,缩略形式为“靶向”。“靶向”,作为先进的治疗癌症方法,原理是用药物或其他物质,精准识别“靶点”(靶分子、靶细胞、靶器官的统称,译自英语的“target spot”),精准攻击靶点并“掐断”其“命脉”,大大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误伤”。所以,“靶向”治疗,疗效好,安全系数高,副作用小。说简单些,“靶向”是以“稳、准、狠”为显著特点的治疗手段。“靶向”,近年来已扩展到治疗其他的恶疾顽疾,如阿尔茨海默病、哮喘、牛皮癣、红斑狼疮、带状疱疹等。

人体内的恶疾顽疾非常需要“靶向”治疗,社会上的“恶疾顽疾”也非常需要“稳、准、狠”地处理解决。有如此强烈的表达需求,医学术语“靶向”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开始用于泛指。现在,“靶向”已经变得很像日常用语了,这一点可以从本文开头的例句感受到。

用于泛指的“靶向”,2015年以来使用量大增。习总书记在谈到“反腐”“扶贫”问题时,也曾多次用到这个寓意“稳、准、狠”的词语。例如:

(1)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在贵州调研时的讲话》,2015年6月18日)

(2)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2015年10月16日)

(3)要坚持靶向治疗、精确惩治,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查处的重点对象,紧盯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对存在腐败问题的,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要深化标本兼治,夯实治本基础,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2019年1月11日)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8期《时尚词苑》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