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是何意?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李中洲 时间:2020-09-18 17:28 阅读:172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中,编者给《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加的注释是:“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木兰诗》入选语文教材以来,编者对“扑朔”与“迷离”的注释基本相同。闲翻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学习笔记”,竟看到《木兰诗》中的“(脚)扑朔”和“(眼)迷离”都是形容蓬蓬兔毛的,与语文课本编者的一贯讲法大相径庭。

001.jpg

先讲“扑朔”。

《辞通》把“扑朔”同表示植物名的“朴樕”合并一条来处理,这就给了我们一条线索。可惜的是,它虽然认明了这两个同源词,却没有找到它们的词源义。这个词源义到哪里去找呢?到《本草纲目》中去找。该书第三十卷的“槲实”条下注着:“一名槲樕,一名朴樕。”李时珍对此作的解说是:“槲樕犹觳觫也……槲叶摇动,有觳觫(颤抖)之态,故曰槲樕也。朴樕者,婆娑蓬然之貌;其树偃蹇(披垂),其叶芃芃(蓬蓬)故也。俗称衣物不整者为朴樕,本此。”这里的“婆娑”就是“朴樕”的声训,也就是它的词源义。这当解作庾信《枯树赋》“此树婆娑,生意尽矣”的“婆娑”,形容枝叶披垂的样子。“婆娑”也就是“扶疏”,也就是“鬅鬙”,也就是“髼䯳”,都不过是一声之转;再一转又变成了《诗经·邶风·旄丘》“狐裘蒙戎”的“蒙戎”(《左传·僖公五年》作“尨茸”)。可见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枝叶,也可以用来形容毛发,只是文字的写法不同罢了。那么《木兰诗》中的“扑朔”不也同是这个一声之转吗?说“雄兔脚扑朔”不也就是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蓬然吗?

再说“迷离”(《古文苑》本作“弥离”)。

《尔雅·释诂》云:“覭髳,茀离也。”郭璞注:“谓草木之丛茸翳荟也;茀离即弥离,弥离犹蒙茏耳。”又《骈雅·释诂》:“覭髳、髴离、羃历、蒙茏,芘(蔽)复也。”又同书:“尨茸,纠乱也。”古代注家把“迷离”理解为“蒙茏”,“蒙茏”的本义是“芘复”(遮蔽)。那么,“雌兔眼迷离”也就是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蓬的毛遮蔽的样子,并不是中学课本注释的“眯着眼”。

“扑朔”和“迷离”同样是形容兔子的毛的,而不是用来区别雌雄的。苏轼《游径山》诗有“寒窗暖足来扑朔”一句。句中是用“扑朔”代称兔子。兔子之所以能暖足,是因为它身上披着蓬蓬的毛。并非说雄兔才能暖足,雌兔就不能暖足。

“扑朔”“迷离”本是同义词,合在一起成为“扑朔迷离”,完全符合汉语构词的规律(凡由两个双音词合成的四音词,那两个双音词多是同义的或近义的)。至于一句说“脚扑朔”,另一句说“眼迷离”,那不过是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罢了。

“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四句,与上文的文义密合无间:木兰的伙伴们之所以“同行十二年”都不知她是女郎,是因为男女都穿着“战时袍”。这“战时袍”犹如兔毛。兔子身上都披着蓬蓬的毛,雌雄难辨。当“傍地走”时,那蓬蓬的毛抖动起来,自然更难分辨了。同样,木兰和她的伙伴们都穿着战袍,难辨别出男女来;出战时奋勇出力,自然更难分辨。木兰对伙伴现露女儿身的一番情景,也因有这个比喻而更加鲜明形象,与前面的十句处处衬贴,丝丝入扣。这最后四句的作用正在这里。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3年第5期《有此一说》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