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傍地走”是什么意思?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文非 时间:2020-09-18 17:26 阅读:2555
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诗的结尾两句是:“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教材这样译注:
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贴着地面跑。
此注值得商榷。“傍地走”的准确含义是什么,诗歌提供这一信息的目的又是什么,都有必要辨清。“贴着地面跑”是个模糊的表述,是指兔子奔跑时脚不离地呢,还是指一般的在地上跑(即四只脚时而着地时而稍稍离地)呢?显然,前者违背事实,是不可能的事;后者等于废话,所提供的信息是无效的或无价值的——试想,兔子贴着地面跑谁不知道?再有,按此注释,雄雌二兔是紧靠而行,还是相距较远,是齐头并进,还是一先一后,就难以确定;课本译句中的“一起”二字也无从在原句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概言之,课本译注未能令人信服地说明“傍地走”与难辨雄雌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这都是由于将“地”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地面”所致。这儿的“地”,实际上就是助词“着”。“傍地走”即“傍着走”,也就是“紧挨着奔跑”,“紧挨着”自然是“一起”行动了。这样解释,不仅避免了“贴着地面跑”一说的赘余之嫌,更重要的是与上文木兰跟“火伴”“同行”并处“十二年”这一内容相吻合。正因为两兔奔跑时是紧靠着的(借喻男女同在军中行军打仗),所以才雄雌难辨。
以“地”为“着”的用法俯拾皆是。例如:《水浒》第十一回“(柴进)叫庄客取一笼衣裳出来,叫林冲彻里至外都换了,请去暖阁里坐地,安排酒食杯盘管待”。“坐地”若说成“坐在地上”难以成立。宋朝已没有席地而坐的古风了,明代画家给《水浒》绘的插图几乎随处可见杌、椅之类的坐具,礼贤敬士的柴进断不会让林冲坐在地下的。余如《西厢记》“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墙头马上》“你这里立地,我家去也”,王安石《载酒》诗“黄昏独倚春风立,看却飞花触地愁”,辛弃疾《行香子》词“小窗坐地”等等,句子中的“地”,也都应解作“着”。
“地”通“着”有训诂依据。“地”,属于上古的舌头音;“着”,澄母,舌上音。清朝古音学家钱大昕认为:“知、彻、澄三母(舌上音,相当于zh、ch、sh),求之古音,与端、透、定(舌头音,相当于d、t)无异。”意即最早的时候并没有舌上音,中古的舌上音是从上古的舌头音分化而来的。《木兰诗》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口语性,其中保留“着”字的上古读音“地”,是毫不足怪的。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