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狗带”外来说起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史有为 时间:2020-09-03 14:30 阅读:853

前些日子,从微信上见到一则视频,一个电视台大讲堂上,有位大学语言学教授在从容地普及语言学知识,微笑着说:你们都熟悉的“狗带”,就是一个外来词,还有“因吹斯汀”,也是啊。那一刻,台下一片笑声,呼应着。

001.jpg

“狗带”怎么成了外来词?不是拴狗的带子吗?我蒙了。赶紧上网一查,原来是英语“go die”的谐音,就是“去死”。干吗要用这两个字翻译啊?网上告诉我,一开始是歌手黄子韬2014年在一次演唱会上表演了一段自创的Rap,歌词里有“我不会就这样轻易地go die, Huh?”这样一句,不知哪位将go die改成了“狗带”,于是在网上就流传开了。看来我还真是孤陋寡闻!可是,英语的动词怎么用名词“牵狗的带子”去翻译?这是严肃的翻译,还是故意捣乱,把汉语搅成一锅浑汤?我真有点恍惚了。

按理说,引进外来词,有两种类型,一是补缺堵漏,一是换味好玩。我们欢迎的是为汉语填补缺漏,为的是促进汉语能表达更多复杂事物。例如古代的“骆驼”(匈奴.*dada),现代曾经流行的“盘尼西林”(panicillin),今日的“皮卡”(pickup)。而引进go die是完全不必要的,汉语“去死”难道还不够吗?用“狗带”去翻译go die,看起来有趣,其实就是把汉语原有的构词体系搅乱,对汉语有百害而无一利。至于“因吹斯汀”(interesting,有趣的),汉语里也早已有之,用不着硬塞进来。这些都只是出于“玩儿”,是“无聊”当有趣,并非为汉语好。

有些英语词,几乎已经成了国际通行词,例如OK,Bye-bye,虽然汉语里也有同样的表达语词,但出于国际通行的考虑,也可以引进,方便在某些场合下的人际交流。但条件是不与汉语撞车。所谓不撞车,就是音译汉字选用上最好不会望文生义,不会因而误解。而go die和interesting是国际通行词吗?不是!

为了不发生撞车与误解,通常有两种音译用字法:

其一,大多数音译都是避免望文生义,遇到多音外来词,设法选用字义之间距离尽可能大的字。缺乏常有的联想或意义联系,就可以达到消除原字义的效果,并突出了表音功能。例如“沙发”(sofa)、“菩提”(梵.bodhi,觉悟)。

其二,偶尔有带意义的音译,或文字同形的音译,必须词性相同而使用场合完全不同,交流时不产生撞车。如fans,台湾译成“粉丝”,与原有的食物“粉丝”都属名词,却带有某些诙谐性比喻:多而缠绕,因而还获得反对欧化汉语者余光中的赞许。没有想到如今风行大陆,启发出许许多多fans新词。

又如Bye-bye译成“拜拜”(都读为第二声),当然并不理想。开始曾有“㗑㗑”的形式,想与拜菩萨的“拜拜”相区别,后来也是觉得笔画太多而放弃。幸亏二者出现场合完全不同,而且声调不同(固有的是第四声)。于是,也就宽容了下来。

再如“尖头鳗”(gentleman,绅士)、“黑漆板凳”(husband,丈夫),则是故意谐趣音译,博人一笑而已,偶尔用之,不入大堂。

用“狗带”去译go die,一没有使用上的必要,二是形象完全不协调,三是词性不对,按汉语的习惯,动词性的用成名词性可以(如“扑克胜”,boxing,拳击),而名词的用成动词,那一定只是个别。如果有也是特例中的特例,必须万分小心,别让汉字义把词义带偏。为了汉语的健康,希望后一种的这类外来词越来越少。

现在媒体低平化,翻译也低平化了。谁都可以翻译,谁都想着在汉语里塞进一些奇语怪词,以显示“成就”。但是我们大众却千万不要昏昏然跟着风走。那些时髦都是没有“根”的风。

再说,为什么在中国唱歌,唱中国歌,非要加些英语词儿,甚至整一句英语呢?歌手们,你们到底想唱给谁听?有几个人听得懂?你们要把艺术带向何方?

当然,还有我们的老师们,尤其是语言学的老师们,肩负教育的责任,有保护汉语、让汉语健康发展的责任,你们可千万不要把下一代带偏,把汉语带歪啊!

年轻的人们,千万别把无聊当有趣,为了汉语的健康,请大家都负起一点责任吧!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