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是怎么跑进“家”中的?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文士其 时间:2020-09-03 14:25 阅读:779

“家”是一个长期以来引起人们困惑的文字:“家”字以“宀”“豕”构形,“宀”表示房屋,是家的空间建筑形式;而“豕”则是猪,让“豕”居于“宀”中,难道家的建筑空间就是让猪来享受的吗?

001.jpg

早在汉代,《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就对此大惑不解,于是,他把“家”中的“豕”认定为是“豭”字的省形,只是表音的声符。从早期汉字甲骨文、金文来看,许慎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而现代人写“家”字,又每每简写作:

将其中的“豕”换成“人”。这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追求书写的便捷,另一方面则无疑表明了今人对“家”字构形难以认同。那么,“豕”(猪)是如何跑进“家”中去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多作这样的解释:古人多在家中养猪,故“家”的造字以“豕在屋下”会意。这种说法尽管不能说错,但失之肤浅。

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只有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家庭这种基本社会单位。家庭的产生,虽有婚姻形式的演进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则是最根本的。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使小的人类群体具备了独立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能力,进而为家庭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且还会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而从剩余产品的保存,即社会财富合理消费的角度来看,家庭作为一种较小的人类社会单位,改变了氏族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的消费方式,因而是比较适宜的剩余产品储蓄单位。也就是说,社会剩余产品的合理保存消费,既是家庭产生的动因之一,又是早期家庭的一大特征。而家庭的这一特征见诸“家”字,即以其中之“豕”为代表。

豕是牲畜的一个种类,而驯养牲畜是先民特有的物质资料积蓄方式:在狩猎时代,由于狩猎收获极不稳定,狩猎先民自然会将猎获丰富时的剩余猎物畜养起来,以供出猎无获时享用;进入农耕时代,人们着力耕作,谷物成为主食,牲畜又成为婚丧节庆时的膳食储备,或日常家用花销的经济储蓄。所以“畜”字在上古汉语中既可表示“牲畜”,又可表示“储蓄”,这种一身二任现象,正折射出牲畜在古代社会中的这种地位。然而“豕”又如何能成为畜的代表,充当“家”中的财产积蓄符号呢?这当然也不是偶然的。在上古时代,大牲畜中牛、羊更多用于祭祀,而马则主要用于交通与军事,只有猪是主要用来供一般食用或其他消费的。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家畜骨骸一般也以猪骨最为常见。所以猪在先民栏圈中,特别是家庭栏圈中是一个最基本的种类,所以也最容易被视为家庭积蓄的代表。从语源学的角度分析,“猪”字古音与“贮”相同,与“储”相近,也并非偶然,可以这样认为,在古人心目中,“猪”本来就有“贮”“储”的含义,所以他们才赋予“猪”与“贮”“储”相同与相近的语音形式。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