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报复性××”一族新词语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高丕永 时间:2020-09-03 14:01 阅读:714
国内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开始蔓延,全国进入宅家抗疫模式。2020年2月初,网络上有一个调查,叫“疫情过后要做的第一件事”,访问量达到四亿多。宅在家里的人们脑洞大开,说出了各式各样自己想做的第一件事。短时间内,报刊上相应地出现了“报复性出门”“报复性旅游”“报复性吃喝”“报复性工作”“报复性赚钱”“报复性存钱”“报复性健身”“报复性阅读”“报复性化妆”“报复性购彩”“报复性买房”“报复性离婚”等带有特殊时期印记的“报复性××”新词语。
“报复性”这个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有使用。原有的“报复性”,主要语义特征有“回击”和“求得补偿”,如“报复性措施”“报复性打击”“报复性关税”等。但是,“报复性××”一族新词语里的“报复性”,“求得补偿”的语义特征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报复性熬夜”,意思是“年轻人白天工作压力太大,无力掌控自己的时间,就连续熬夜刷剧打游戏,以此安抚自己焦虑的情绪,补偿缺失的自信”。还有当下流行的“报复性消费”,指“因疫情宅家,人们的消费欲望受到压抑,所以一有机会出去就要买买买,希望得到心理上的补偿”。比如:“近日,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一些‘奇怪’的现象出现,有人一次下单77杯奶茶,有人一口气吃2斤肉串,有人点了一本菜单的外卖,有人一口气买了50支口红……报复性消费真的来了?”(《东方今报》2020年3月25日)
截至2020年4月底,我们在报刊上收集到的“报复性××”新词语共有二十多个。其中,本文第一段里所举的都是在2020年抗疫宅家期间产生的。“报复性熬夜”是2018年产生的。剩下的“报复性涨价”“报复性下跌”“报复性上涨”“报复性增长”“报复性反弹”是新世纪初期产生的,常在证券期货等行业资讯里使用。新世纪初出现的还有“报复性消费”。比如:“6月1日,双休日的好天气加上国际儿童节假期,一度被非典压抑的上海市民,或情侣结伴或父母携子或好友相约,纷纷涌向南京路商业街。……商家们认为,已经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报复性消费’现象。”(《中国青年报》2003年6月2日)
但是,“报复性××”一族新词语里的“报复性”行为,一般都是“过度地、非理性地求得补偿”,所以并不可取。以“报复性消费”为例,它打破了消费者自身正常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往往是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最不可取的“报复性”行为是“报复性离婚”,仅仅因为“疫情期间,夫妻俩宅在家里,面面相觑,整天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所以简单认为离婚可以求得清静”。这正如媒体上所评论的:“报复性离婚”,报复的是自己。(参见《羊城晚报》2020年3月23日)无独有偶,“报复性离婚”有一个“舶来”的同义词语“新冠离婚”。比如:“‘新冠离婚’升温,租房公司出手”(标题,《环球时报》2020年4月17日)。借词“新冠离婚”,半意译半转写自日语新词语“コロナ離婚”。“コロナ”是日语“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的缩略,日语“コロナウイルス”是英语“coronavirus”的音译,指“冠状病毒”。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9期《前线观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