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和“深喉”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高丕永 时间:2020-07-26 11:00 阅读:642

2019年4月11日,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的窦师傅上传了题为《一线工人安全帽》的短视频。视频中,简单的实验证明工人戴的安全帽非常不安全,如脆皮般一碰就碎。很快,这段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但是,窦师傅却因此陷入困境,工地上再也没有人找他干活了。窦师傅不但丢掉了工作,精神上也压力山大,所以删掉了自己上传的视频。为此,一些媒体发专文声援窦师傅。比如,《必须保护好“吹哨人”的权益》(《中国质量报》2019年4月24日),《窦师傅这样的“吹哨人”理应受到保护》(《宁波日报》2019年4月24日),《社会“吹哨人”需要一顶结实的“安全帽”》(《深圳特区报》2019年4月24日)等。

“吹哨人”是个借词,本世纪初意译自英语的“whistleblower”。这个英语复合词,由动词词组“blow one’s whistle”(吹响哨子)变化后加上表示“行为发出者”的后缀“-er”组成,一般指“揭露所在行业或企业问题的内部员工”。根据《韦氏大学英语词典》(第11版),“whistleblower”问世于1970年。这个词的源头在英国。英国的电影里经常有这样的画面:有罪案或危险发生时,英国警察会吹响哨子以引起同事和民众的注意。从2010年起,借词“吹哨人”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

与窦师傅的遭遇相似,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吹哨人”往往也会受到打击报复。为了解除吹哨人的后顾之忧,美国在1989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吹哨人保护法案》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保护吹哨人的法规,汉语里现在一般称为“吹哨人制度”。比如:“山西近日启动新的食品药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引入‘吹哨人制度’,特别创设了匿名举报奖励,鼓励了解行业内幕的知情人士主动揭发,举报人可以不提供其真实姓名、不提供身份信息,领取奖励时,可以按提前约定的代码委托他人代领。”(《人民日报》2015年7月13日)又如:“一段时期以来,有关‘吹哨人’制度的字眼不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当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的疫苗管理法草案,从国家立法的层面规定了对举报企业违法行为的内部举报人给予奖励等内容。”(《光明日报》2019年4月21日)

近年来,汉语有时用“深喉”表示“吹哨人”的意思。比如:“职工‘深喉’举报企业违法违规的行为,近年来并不少见,当民众因为这些‘深喉’的一次次举报而享受到正当的权益之后,这些举报职工自身的安全和权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劳动报》2017年11月29日)又如,“深喉爆料:回收二手机的秘密”(标题,《消费质量报》2018年6月22日)。汉语的“深喉”也是借词,原词是英语的“deep throat”。“deep throat”,字面意思是“低沉的嗓音”,1972年曾用作一部美国电影的名称。1973年,最早报道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记者把“deep throat”用作水门事件内情提供者的化名。后来,“深喉(deep throat)”泛指“身居要职匿名揭发政府内部非法活动的人”。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4期《时尚词苑》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