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确认了“例”的新用法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0-06-06 10:47 阅读:733

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天天高度关注“疑似(病例)”“确诊(病例)”“重症(病例)”“治愈(病例)”等的数量变化,也注意到了数量统计的单位是“例”。

这个“例”,《现代汉语词典》里标明是名词,有多个义项,其中一个义项为“调查或统计时指合于某种条件的事例”,给出的例子有两个:“病例”和“十五例中,八例有显著进步,四例进步不明显,三例无变化”。然而,名词“例”在现在“抗疫”报道中,往往用作量词。也就是说,“例”已经演变为兼类词了,兼名词和量词。请看以下例句:

(1)我市新增5例疑似病例(标题,《闽北日报》2020年1月31日)

(2)这几例患者是怎样感染的?(标题,《天津日报》2020年2月3日)

(3)每例重症患者都有精确治疗方案(标题,《青年报》2020年2月15日)

(4)本市新增5例境外输入病例(标题,《北京日报》2020年3月27日)

为什么说以上4个例句里的“例”是用作量词呢?

001.jpg

汉语的量词有两个语法特点:经常附在数词或指示代词的后边,构成数量短语;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使用。所以,同时具备这两个语法特点的,都可视为量词(或用作量词)。以上4个例句里的“例”,构成数量短语后修饰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已经具备了第一个语法特点。那么,是否有第二个语法特点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字的重叠使用,语文生活中不乏用例。比如:“在非洲大地他们完成了一例例高难度手术”(标题,《河南日报》2020年1月21日)。“例”的这种用法过去就有。如:“211医院脊柱侧弯手术例例成功 三百‘驼背’挺直腰板”(标题,《人民日报》1988年10月22日)。可见,从用法上看,“例”字已具备了量词所有的语法特征。

其实,名词“例”用作“病例”统计的量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医学专业杂志上已经可以看到,比如:“两例疑属偻麻质斯性之先天性心内膜炎”(标题,《中华医学杂志(上海)》1934年第4期)。1950年代起还出现在面向普通读者的媒体上,但仍然不多见。比如:“三年来又曾以大力改善环境卫生,……并有重点地注射霍乱疫苗,使我国已经是第四年度未发现一例真性霍乱。”(《人民日报》1952年9月27日)又如:“每例非典病人都要有详细流行病学调查”(标题,《人民日报》2003年6月9日)。不过,这种用法过去比较少见。

名词“例”在数量统计时用作量词,近年来不限于统计“病例”,也可以统计“案例”。比如:“鄂州市局着力构建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成立12年无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标题,《中国医药报》2013年7月24日)。此外,还可以统计“事例”。比如:“窗口服务无一例投诉是怎么做到的”(标题,《中国劳动保障报》2019年4月3日)。

“例”字的量词用法,在这次“抗疫”报道中得到了确认。最后,我们建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为“例”增加一个义项,即标明“量词”的义项。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6期《前线观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