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语法错误判断:究竟谁是罚款对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0-04-13 09:23 阅读:623

某省高考试卷中曾经出过这么一个句子,让考生判断是否有误:“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这个句子的语法错误比较隐蔽,让我们逐步分析。

首先,第一小句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执法部门”,也是全句的隐性主语。句法上的显性主语是“罚没款”,但主语部分的短语“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却是一个歧义短语。中心词是“罚没款”——由动词“罚没”限定“款”。这个短语有可能把“罚没”的对象理解为“政府执法部门”,也就是说,这笔款可能被误解成罚没政府执法部门的款。为避免这种歧义造成的错误理解,宜改成:“政府执法部门所得的各种罚没款”。

其次,最后一个小句的主语是“其经费来源”,其中表示领属关系的代词“其”由于离全句的隐性主语较远,缺乏明确的指代对象,使句意很模糊。因此应该直接引入主体成分,即把代词“其”改为它的具体指代对象“政府执法部门”。

再次,最后一句还出现了语义重复,“来源”跟“来自”是同一个意思。所以,应该做这样的修改,要么删除“来源”,要么把“来自”改成“是”。

整个句子我们整理如下:

“政府执法部门所得的各种罚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政府执法部门的经费来源只能是国家财政拨款。”或“政府执法部门所得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政府执法部门的经费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摘自李行健、余志鸿主编《语法病句辨误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