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如牛毛”不用于褒义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0-03-03 22:49 阅读:1719
“多如牛毛”形容的都是令人厌恶或不值得珍惜的人或事物,如果把“多如牛毛”用于褒义,在感情色彩上就显得极不协调了。
“多如牛毛”意思是多得像牛身上的毛一样,形容非常多。语本三国魏·蒋济《蒋子万机论》:“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例如明·叶春及《应诏书·御尊卑》:“天下县吏每苦于繁文缛节多如牛毛,不能尽心王事。”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二十八章:“老百姓痛恨官府催粮催捐,苛捐杂派多如牛毛,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曹靖华《怀念庆龄同志》:“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能在白色恐怖的暴政下,在特务、走狗多如牛毛的境遇中,总是同心同德,全力以赴……”
“多如牛毛”不难理解也不难运用,但是要注意它的感情色彩。蒋济用“牛毛”形容众多学习的人,而用“麟角”形容极少数学而有成的人,对比之下感情色彩已经隐约可见。这种色彩后来体现得更加明显。前举范例中,叶春及用来形容“繁文缛节”,姚雪垠用来形容“苛捐杂派”,曹靖华用来形容“特务走狗”,形容的都是令人厌恶或不值得珍惜的人或事物。现在有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把“多如牛毛”用于褒义,在感情色彩上就显得极不协调了。请看例句:
1.“50多岁并不是(参加)铁人(三项比赛)的上限,50岁正当年!”王晓虹说,他并不担心年龄问题,在国外,80多岁的铁人多如牛毛,他也要挑战到80岁。(中国新闻网,2015年11月4日)
2.历史上“博闻强记”的人多如牛毛,唐代安史之乱中的烈士张巡便是其中之一。(《新民晚报》,2017年2月12日)
3.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的历史珍宝可谓多如牛毛。(《今晚报》,2006年8月9日)
4.莎士比亚的名言多如牛毛。(东方网,2015年10月21日)
5.蒙特勒是名副其实的小城……(但是)它在世界上所享有的声誉和越来越大的名气让很多大城市都难以望其项背。与这个小城有过亲密接触的文艺名人多如牛毛。柴科夫斯基在这里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安徒生在这里创作了长篇童话《冰雪女王》,海明威把这里的美景写进了《永别了,武器》……托尔斯泰在对友人的信中反复念叨这里的美景……(《光明日报》,2013年8月26日)
例1,80多岁的老人还能参加铁人三项比赛,当属凤毛麟角,足以令人羡慕,说他们“多如牛毛”,不仅过甚其辞,感情色彩也不协调,不如改为“大有人在”。例2,据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记载,张巡的记忆力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说像他这样博闻强记的人“多如牛毛”,显然也不妥当,可以改为“不胜枚举”。例3,用“多如牛毛”形容“埃及的历史珍宝”,同样欠妥,可以改为“不可胜数”。至于例4把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名言,例5把包括柴科夫斯基、安徒生、海明威、托尔斯泰等大师在内的“文艺名人”,也形容为“多如牛毛”,就未免让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了。
(赵丕杰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副主编/文章摘自《青年记者》2017年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