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浮于食本好事!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0-03-03 21:38 阅读:524

在2005年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指出:我国官民比例高达1比26.与之相比,十年前为1比40;改革开放初期为1比67.如此的官 民比例,比清末高出35倍;比西汉时期高出306倍!也就是说,西汉时期,八千个老百姓才养活1个官;如今,26个老百姓就要养活1个“官”.这一数字, 道出了全国各政府机关机构臃肿的事实。

001.jpg

于是想起了“人浮于事”这个成语。如果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来历,就会发出更多感慨了。

“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语出《礼记·坊记》。其中有句:“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注称:“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

古代以粮食的石数计算俸禄,所以称之为“食”.“浮”指超过。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俸禄和职位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贡献,那就是类似于贪污;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可称得上廉洁。因此,古时候的“君子”宁肯让自己能力超过俸禄,也不愿俸禄超过自己的职位。后来,“人浮于食”变成了“人浮于事”,含义也有了一些改变。但不管意义怎么变化,古人的“人浮于食”的做法应当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