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不是“狙击战”,是“阻击战”!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每文 时间:2020-03-03 19:46 阅读:984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举全国之力应对“超级疫情”。这是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对决”,堪比战争。不少媒体称,这是一场防疫“狙击战”。很遗憾,这次防疫大战并非“狙击战”。

所谓“狙击”,指的是暗中埋伏、伺机袭击,这是一种偷袭的作战方式。在影视作品中,现代战争里的“狙击手”藏于暗处,用狙击步枪进行伏击,他们经过特殊训练,精通伪装、侦察等技能,个个都是百步穿杨的神射手。

如果防疫战是“狙击战”,那么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就都是狙击手了。此说显然荒唐,医护人员何曾用出其不意的偷袭方式去防疫呢?这样做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防疫是一场防御的战斗,这次全国人民都参与的其实是“阻击战”。“阻”,即阻止、阻挡,“阻击”就是以防御手段阻止对方的行动,是公开的对抗和较量,目的是阻敌前进、断敌退路。目前,全国驰援湖北,会战武汉,有力地阻止了疫病的扩散,有效地阻断了疫情的发展,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阻击战”。

另外,通常认为“狙”本义指猕猴。根据是《说文解字》:“狙,玃(jué,大猴子)属。从犬且声。一曰狙,犬也,暂(猝然)啮人者。一曰犬不啮人也。”然而,《字源》以“一曰”为本义,认为“狙”本指犬伺机突然蹿出咬人,猕猴是假借义。这一纠正很有道理,因为它恰可与“狙击”的用法相吻合。试想,“狙”(犬)长时间不咬人,伺机突然咬人,由此引申指窥伺、伺察,再引申指偷袭,不正顺理成章吗?

“狙击”的构词是名词作状语,其结构类似“鲸吞蚕食”“鲸吸牛饮”,其解释就是像犬突然咬人一样进行攻击。如果解释成猕猴则很难说得通。且看《庄子·齐物论》中那则著名寓言:“狙公赋芧(xù,橡子),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以这种认知能力,怎么能完成高难度的狙击任务呢?

(本文作者:每文,本文将刊登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