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都练哪些“琴”?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宗守云 时间:2019-11-09 12:05 阅读:881
我喜欢吹笛子。有一次去上海音乐学院向著名青年笛子演奏家范临风请教。临别,范临风说:“我要去练琴了。”我不解地问:“练琴?练钢琴吗?”范临风说:“练笛子啊。”我这才知道,在音乐领域,不仅练习月琴、竖琴、柳琴、钢琴、大提琴、小提琴是“练琴”,练习笛子、唢呐、二胡、琵琶、古筝甚至架子鼓也都是“练琴”,“练琴”的对象可以是各种乐器,不限于琴类。在音乐领域,“练琴”的意思是“练习乐器”,这是“领域语言”现象。
“领域语言”,顾名思义就是特定领域使用的语言。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形式,于是就有了领域语言。领域语言主要表现在词语差异上,特定的领域,一般都有一些特殊的词语。比如,在笛子领域,有“花舌、飞指、双吐、筒音”等;在晋剧领域,有“正红、爱爱腔、十三咳、二音子”等;在基督教领域,有“同工、按立、掰饼、保惠师”等;在语言学领域,有“音位、义素、短语、复句”等。熟悉特定领域的人,能够正确理解特定领域的特殊词语;而不熟悉特定领域的人,在看到某一领域的特殊词语时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领域语言是社会分化的产物,社会分化为多少领域,就有多少种领域语言。由于社会领域具有多样性,相应地,领域语言也具有多样性。领域语言对内有认同性,行内的人能够运用领域语言自由交流,没有障碍;对外有排他性,对行外的人而言,某一领域的语言有时是完全陌生的。领域语言也具有层次性,这是由社会领域的层次性导致的。比如,音乐领域又可分为声乐领域和器乐领域,器乐领域又可分为吹奏乐领域、弹拨乐领域、拉弦乐领域、打击乐领域等,吹奏乐领域又可分为笛子领域、唢呐领域、芦笙领域、管子领域等。再比如,语言学领域又可分为语音学领域、词汇学领域、语法学领域等,语法学领域又可分为形态学领域和句法学领域等。不同层次的社会领域有不同层次的领域语言,因此即使属于同一大类的领域,其内部的领域语言也还是有差异的。比如,在音乐领域,声乐领域的人不一定懂得笛子领域的词语;在语言学领域,语法学领域的人不一定懂得语音学领域的词语。
领域语言能够满足特定领域内部的交流沟通,因此其存在是合理的,有价值的。但领域语言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同领域沟通的障碍。为此,在需要的场合,有时可以通过适当解释来消除这些障碍。例如:
(1)古玩行里,把赝品称为“妖怪”。陈老师的家里,据说大部分都是“妖怪”。(荆歌《联排别墅》,《湘江文艺》2019年第4期)
(2)说相声要长相儿。长相儿不一定好,但是得带人缘儿,行话叫脸上身上都有“买卖儿”。用行里人的话说,不要一帅,就要一怪。(王松《春景》,《山花》2019年第7期)
(3)曲艺行里无论哪个门儿,拜师都要请客,行话叫“摆知”,也就是吃这样一顿饭,向行里人知会一下的意思。(王松《春景》,《山花》2019年第7期)
例(1)“妖怪”是古玩领域语言,例(2)“买卖儿”和例(3)“摆知”是曲艺领域语言,作者做出解释,行外人就能够正确理解其意义。
领域语言是相对全民语言而言的。全民语言是全民普遍使用的语言,不因领域的不同而不同。汉语的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都是全民的。其实,不同领域的人在交流沟通时,大部分还是用全民语言的,这正是不同领域得以顺利交流沟通的基础。
(本文作者:原创: 宗守云,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