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周年”之说真的不规范吗?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咬文嚼字 时间:2019-11-08 15:04 阅读:1611

问: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庆祝活动。有人在网上发帖,提醒人们在庆祝活动中慎用“建国”一词,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说成“建国70周年”是个“不规范”的表述。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江苏南京 李 岳

002.jpg



答:

这种说法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国”的意思是“建立国家”,而不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真的不能把“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说成“建国”吗?答案是否定的。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想引入“上位概念”(常称“属概念”)和“下位概念”(常称“种概念”)两个逻辑学术语。

“上位概念”表达抽象事物的特点,反映一组具体形象的共性;“下位概念”表达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个别对象的个性。如就“铁、铝、铜”和“金属”这两类概念而言,“铁、铝、铜”是下位概念,而“金属”则是上位概念。

在语言运用中,“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不能并列使用,如不能把“书报刊等出版物”说成“书报刊及出版物”,不能把“猪牛羊等家畜”说成“猪牛羊和家畜”,不能把“金银铜铁锡等一切金属材料”说成“金银铜铁锡以及一切金属材料”。上下位概念并列,是一个常见语病类型。

然而,在动宾结构(动词+名词)中,有时把动词后的名词从下位概念切换成上位概念,语义保持不变。比如我们就常常见到有人把“去文具店买铅笔、本子、墨水”“坐游船去岛上”“送一束玫瑰给朋友” “去商店买衬衫”等,说成“去文具店买文具”“坐船去岛上”“送一束花给朋友”“去商店买衣服”等。“铅笔、本子、墨水”“游船”“玫瑰”“衬衫”是下位概念,“文具”“船”“花”“衣服”是上位概念,上下位概念的切换,并未导致语义上的变化。也就是说,在语言生活实际中,人们常用“上位概念”表达“下位概念”的语义。并且,有时还有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倾向。比如在“吃鱼”和“吃鲈鱼”、“吃零食”与“吃花生米”之间,似乎有时人们更倾向说前者而非后者。

就“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概念而言,“国”是上位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下位概念。把动词“建立”后的宾语由下位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切换成上位概念“国”,符合语用规律,语义也没有发生变化。考察语用实际,把“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说成“建国”也是常见表达,广泛出现在70年来的经典文献中。如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建国”的“国”就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拍摄的献礼作品《建国大业》,其中的“国”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今,绝大多数人说到“建国”,“国”的语义都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非其他的什么“国”。《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建国”词条下解释:“建立国家;特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因此,我们认为,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说成“建国70周年”,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11期,原文标题:“建国”之说真的不规范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