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标题语误类型分析(上、中、下)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19-10-05 20:39 阅读:900
《羊城晚报》标题语误类型分析(上)
甘于恩
标题是新闻信息的高度浓缩和提炼,对准确传递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拟写一则恰当的、高质量的新闻标题,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继续阅读正文,正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原义。综观《羊城晚报》近年来的某些问题标题,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语误类型:
(一)逻辑语误:标题的逻辑偏误主要是由于作者对相关概念理解不深或不清、时空关系排列混乱以及推理欠缺严谨等因引致。例如:
马浚伟为“狗仔队”鸣不平(2002年11月30日B1版)
“狗仔队”意指“通过非常规方式获取名人新闻(尤其是隐私)的记者,多指小媒体的记者”,可是在马浚伟的谈话中,通篇并没有提及“狗仔队”,只说香港有的媒体做过不好的事,但他们并不代表全部。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原话:
他甚至为“狗仔队”辩解:“外界对香港媒体的看法有时过于片面。的确有很多香港媒体做出不好的事,但他们不代表全部。香港也有很多专业的媒体,如实报道娱乐事业。我就和他们中的许多人相处融洽。”
从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察他并不是为“狗仔队”做辩解,他只是认为香港媒体并非都是“狗仔队”,如果说他有所辩解的话,他只是为“狗仔队”之外的专业的媒体(如实报道娱乐事业)辩解,这些话语怎么能与“为狗仔队鸣不平”扯上关系呢?显然这篇报道的标题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受访者明明讲的是香港“专业的媒体”,作者却将之等同于“狗仔队”(即香港“专业的媒体”=“狗仔队”),把说话者的原意给歪曲了。
对概念理解有误有时会造成“悖论”标题。所谓“悖论”,就是能从结论中推导出自相矛盾的“反论”。像以下这个标题就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
周杰伦匿名捐百万台币(2005年1月6日B5版)
如果周杰伦真的匿名的话,外人就无从知晓其捐款的事情;而现在捐款一事见报,客观上便导致周氏不是匿名(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所以,这则标题的关键在于对“匿名”一词的理解(不署真实姓名),但标题本身却已经署了真实姓名,明显有所矛盾。
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对标题的准确性也有影响。《羊晚》2006年11月14日“广州连线”版有一则《拖车摆尾 卷走一女》的消息,小标题是《死者丈夫痛极怒揍司机》,但内文只是说“男子……又像疯了一样要揍司机”,既然有“要”字,说明在时间上属于未然,而小标题中的“怒揍司机”则是已然性的说明,互有抵触。再看下列标题:
雌雄毒贩江门伏法(2004年5月22日A4版)
光看标题似乎没有问题,但联系内文,问题就显现了,内文说:
昨日,雌雄两毒贩司徒少雄、李翠玲在江门被执行死刑。
从名字可以判断,“司徒少雄”为男性,“李翠玲”为女性,按逻辑顺序排列,应该是雄雌,但这又与习惯说法不符。这便是逻辑因素造成标题的空间配合失谐(前后词的关系无法和谐)。
(二)语义语误:这种类型的错误往往跟望文生义关系密切。作者对一个词或词组的含义没有深入的了解,光靠字面上猜测,这时便容易出现词义误解的问题,见诸报纸,反过来误导读者。使用书面语词或专业语词,较多犯这类毛病。如“侧目”一词不少作者常误解为“注视”的意思,如:
“玻璃钱柜”国人侧目 “透明广东”几多首创(《羊城晚报》2004年11月16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专版标题)
其中“侧目”即属误用,“侧目”的准确含义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侧目而视”(《现代汉语词典》),“玻璃钱柜”是财政制度的透明化的形象比喻,乃是好事,国人怎么会“侧目”呢?此处应该用“瞩目”才对。
另一种语义语误是标题中的语义重复,即含有“水分”。如《羊城晚报》2002年9月18日B5版有《恶棍组织偷渡靓女偷渡卖淫》的报道,标题中有两个“偷渡”,前者做定语,后者则做谓语动词,但所指的内涵是一样的,用一个则可,前一个“偷渡”可不用,既然她们“偷渡卖淫”,那么无疑属于偷渡者,是不言自明的。
第三种语义语误和成语使用有关。成语是经过长期演化后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以简练的形式蕴含丰富的内容,生动形象, 富于联想。新闻文稿恰当使用成语, 会使文稿凝练古雅, 更好地传递信息。由于成语的定型化,其形、音、义一般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 不可随意更改。以下这个标题属于词义色彩误用的例子:
蓄谋已久 一举成功(《羊城晚报》2001年10月2日第一版《“双博会”访谈》小标题)
“蓄谋已久”指的是很早就有这种坏的念头,带有贬义,用来报道花卉博会这样的新闻属于用词不当。
有的误用既与同音有关, 又纠缠着语义的因素, 这种误用不太容易发现,以下这例较典型:
源流可溯苍海桑田千秋万代、胜迹何寻荔湾巷陌半爪一麟 (《羊城晚报》2002年5月24 日广州新闻)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沧”指青绿色,“苍”指青色或灰白色,两个字音同而义不同, 不应用“苍”代“沧”, 但一般人不易察觉其间的差别。
以下这则标题亦属于因望文生义而导致成语误用的例子:
中西结合, 融汇贯通,“广绣”在陈少芳手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羊城》2001年12月15日特别报道)
“融会贯通”的语源是《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 , 闻一而知十, 乃学者用功之 深, 穷理之熟, 然后能融会贯通, 以至于此。”成语的意思也就是说: 把各种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 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用于说明对知识、道理的理解。“会”是指“领会”、“理解”,在成语结构上与“通”对应 , 而“汇”却没有这个意思。
(原载羊城晚报《新闻界动态》2007年4期)
《羊城晚报》标题语误类型分析(中)
甘于恩
前面谈了逻辑语误和语义语误,接着谈谈语法语误。语法语误是新闻语误中涉及较多语言学专业知识的一类现象,情况也相对复杂。下面分三类举例说明。
(一)句法病句类型:句法病句主要是指在成分搭配、语序、词性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的使用不当的句子。
在汉语语法规则中,由于语言经济的要求,省略手法经常用到,但如何省略,也很有讲究。一般而言,书面语的省略有三种情况属于合法,即承前省、蒙后省和比较省,超出这三种情况且带来理解上的混淆的,就应该避免。请看下例:
外来人口出生数超户籍人口(2007年1月31日A7版标题)
这属于比较省的情况。比较省往往涉及比较句,如“我比你高”(单纯比)、“他的钱比你多”(复合比),后一句就是比较省(省掉“的钱”)。但比较省并不限于比较句,某些隐含比较信息的句子其实也可以省略,如“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美国”,就可以转换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比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快”,宾语“美国”便省略了中心成分“经济的发展速度”,由于不会造成误解,这种省略也是允许的。不过有的比较省可能导致误解,那么中心成分就必须补出。上述标题在句型上归入典型的主谓宾句子,主语是“外来人口出生数”,谓语是“超”,宾语是“户籍人口”,但实际上隐含着比较,转换成比较句就是:
外来人口出生数比户籍人口数多
这样一看,就容易发现问题所在了:广州市2006年的户籍人口是760万,外来人口当年出生80204人,两相比较就知晓,“外来人口出生数超户籍人口”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原来作者想说的是:外来人口出生数超户籍人口的出生数,把宾语“户籍人口的出生数”的中心成分“出生数”给省略了,便造成了目前这样的“乌龙”标题。这属于主、宾搭配的对应问题。
以下这例则是由于主语的不当省略,造成无法与谓语搭配:
货车方向忽抱死 迎头撞上面包车 (2005年7月19日A6版标题)
主语是“货车方向”,谓语是“抱死”,但“货车方向”不会抱死,只有“方向盘”才会抱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怪异的标题,可能跟编辑片面追求标题句子的对偶整齐有关,却没有顾及主语和谓语能否搭配得起来,属于典型的“以形害义”。
汉语是显性形态不发达的语言,但隐性形态(如语序、轻重音等)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下面是一例语序不当的标题:
“王八”走私 过海被捉 (2007年1月13日A3版标题)
正确的语序是:走私“王八” 过海被捉,隐含的主语是“走私分子”(或“走私船只”),现在的语序则使“王八”成了主语,无法管辖到下一分句(“王八”不会主动过海,且被捉的对象是“走私分子”,“王八”在本语境中必须用“查获”之类的语词)。
(二)语用病句类型:所谓语用是指使用者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语用病句分析实际上是对语误的综合的动态分析。例如:
诱捕南飞候鸟 绿盾行动救鸟 (2006年11月24日标题)
这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新闻标题。两个分句孤立地看,也没有太大问题,上一分句讲的是珠海一带张网捕鸟的现象严重,下一分句讲的是有关部门开展救鸟行动。但是两个分句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上一分句是因,后一分句是果,当两个分句的主语(施动者)不一致的时候,任何一个分句的主语都不可以省略,这是汉语复句使用的规则。而该标题的上一分句的施动者是“非法捕鸟者”,与下一分句主语并不相同,如果省略了主语,就容易造成信息不明甚至误读。
主标题与副标题也存在着语法规则的协调问题,不注意的话也会出现问题。例如:
12名中国工程师在巴遭遇车炸弹 (主标题)造成3人死亡9人受伤 (副标题)(2004年5月4日A1版标题)
主标题的主语是“12名中国工程师”,副标题没有主语,按照汉语的句法规则,属于承前省略,也就是主语是“12名中国工程师”,可是当我们把成分补齐后,问题就浮现出来:“12名中国工程师造成3人死亡9人受伤”明显说不通,可见副标题的主语与主标题不一样,不可以缺少。所以副标题应该补上其自身的主语,比如“事件”或“恐怖袭击”之类,拟成“事件造成3人死亡9人受伤”。
(三)歧义病句类型:歧义句是指句子在书面语中可以做两种甚至多种的解读,而新闻报道要求信息能准确、客观地传达给读者,要尽可能地减少歧义现象。我们来看看一些歧义标题。
不看路标看导航 80老翁进沙堆 (2006年10月11日A16版标题)
孤立地看,本标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80老翁”在书面语里有歧义:一是指80岁的老翁,另一是指80位老翁,读者光看标题,并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原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运用适当的语法手段来防止歧义。如果作者指的是80名男性老人,那么可以加上量词“位、名”之类;如果指的是一位80岁的老翁,那么就可以使用时间名词“旬(即十岁)”,说成“八旬老翁”。当然,看了正文之后,我们知道作者指的是后者。
量词是汉语的特色之一,不过新闻标题由于空间的有限性,量词往往省略,这种省略的前提是不能引起误解。下面这则标题就是因为量词的不当省略而出现歧义:
台湾1400万劫钞犯昆明落网(2007年1月12日A1版标题)
数字“1400万”既可指向“(罪)犯”,又可以限定“元”,可是本标题“元”字不出现,更容易造成信息紊乱。
《羊城晚报》近期刊登的一则标题,更是模棱两可:
风水师“遗嘱”不似遗嘱(2007年4月22日A1版标题)
这则新闻讲的是香港女富商龚如心逝世后的遗嘱争端,但标题有歧义:一是指风水师留下的“遗嘱”不似遗嘱(遗嘱的发出者为风水师),二是风水师持有的“遗嘱”不似遗嘱(遗嘱的发出者为龚如心)。熟悉事件来龙去脉的人自然知道本报道指的是后一个意思,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样的标题还是很容易把他们搞得“一头雾水”的。
《羊城晚报》曾经出现过不少“经典”的语误标题(如《羊城晚报创始人陶铸之女陶斯亮参观羊城晚报盛赞不已》,2006年11月23日),这跟新闻从业人员的语法修养欠缺有关,也与社会上对语法学的误解不无关系。目前社会上普遍以为只要能说会写就已足够,“语法无用论”颇有市场。事实并非如此,新闻从业人员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学常识(包括语法学常识),对于防止新闻语误,对于表达收到既生动简洁又恰倒好处的效果,都是十分必要的。
(原载《羊城晚报通讯》2007年第11期)
《羊城晚报》标题语误类型分析(下)
甘于恩
新闻标题语误除了逻辑语误、语义语误和语法语误外,还有一类修辞语误,报纸上也比较常见。修辞语误由于与结构无关,所以较为隐蔽。这里谈谈修辞语误的主要表现。
修辞语误主要表现为词义色彩选择、辞格运用、韵律和谐等方面出现失误,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一)词义色彩选择失当。在汉语词汇中,有一些词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凡是带有褒扬感情色彩的词称为“褒义词”,如“牺牲、成功、高风亮节”等;而带有贬斥感情色彩的词则称为“贬义词”,如“送命、得逞、假仁假义”等。当然,也有部分词是不带褒贬色彩的,我们称之为“中性词”。一般情况下,在描述、评价正面的人或事时,应使用褒义词;在描述、评价负面的人或事时,则应使用贬义词。该用褒义词时却用贬义词,或该用贬义词时却用了褒义词,皆属词义色彩误用。如:
酒楼沦为“电子银行”盲点(《羊城晚报》2002年5月4日A3版标题)
这篇报道谈到许多酒楼未设刷卡机,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但用“沦”字则很不妥当。“沦”字是个贬义词,意为“没落”、“从好的处境陷入不利的境地”,酒楼没安刷卡机只不过是服务不到位而已,用了“沦为”一词是词义色彩的误用,应改为中性的“成为”。
还有一种词义色彩误用则牵涉文化色彩。汉语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少词语有敬称、谦称、讳称的分别。如果文化色彩弄错了,就会影响表义。以下是近期的一则标题:
眉题:深圳中院5名法官涉案三人获刑两人在查
主题:笑纳当事人钱财 原庭长蹲监11年 (2007年3月24日A1版)
“笑纳”是个客套词,指说话时请对方接受己方的礼物,带有“礼物轻微,让您见笑”的含义,对听话人而言,是个敬辞,而对说话人来说,也可以视为谦词。问题在于,新闻报道是站在客观立场叙述事实的文体,记者所陈述的对象(法官)属于第三人称的身份,怎么能够使用针对第二人(“你”或“您”)的“笑纳”呢?
汉语有些历史语词也有敬称的意味,使用时需要格外小心。请看以下一例:
半年查处百名处座厅座 (2003年7月29日A2版标题)
“座”用于称官位,亦属敬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敬辞,旧时称高级长官”。党和政府的干部,用旧时代的语词来称呼,在语言风格上已是不够稳重、妥帖;况且报道中提及的这些干部,都是犯错误甚至触犯法律的人,怎可以用“座”这种带有尊敬色彩的词语呢?
以下这则标题属于讳称的误用:
妻子早仙逝 丈夫伴尸眠 (2000年4月28日A13版)
在旧时,汉语有许多说法往往要采用避讳的形式,如提到皇帝的名字、双亲的名字、提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死亡)等。避讳时所采用的称说,便是讳称,如皇帝死以前叫“驾崩”。“仙逝”是对名人或对方的亲属去世的婉转表述,新闻属于客观报道,不应该用“仙逝”一词。
(二)辞格使用不当:为了达到某种语用效果,人们常常有意地突破常规的词语组合或构造,进行超常的搭配,或者运用一些有特殊形式标志的结构,以收到特定的修辞效果,这便是辞格的运用。在新闻报道中,为了增加新闻的生动可感性,恰倒好处地运用一些辞格是有必要的,但前提是不能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和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有些辞格使用不当的现象,其实还涉及作者的观念问题,以下是一例:
中国游泳(队)以创历史规模的44人参战,却仅凭近年最差的1银1铜当“遮羞布”—— (2007年4月2日A13版引题)
作者这里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即不出现喻词),把中国队的成绩比作“遮羞布”,属于比喻不当,“遮羞布”带有贬义,指“用来掩盖羞耻的事物”,多用在不好的事物上。中国队参加世界锦标赛,以公平竞争的姿态投入比赛,队员们也尽力而为,并不存在什么羞耻的事情,成绩不好,有各方面的原因,指斥为“遮羞布”,其实反映出社会上某些人对体育精神的无知和误解,也反映出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
(三)韵律和谐问题: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元音丰富,讲究声律的和谐及朗朗上口。因此标题适当注意声调的平仄对应,句式的整齐押韵,也将强化标题的语言吸引力。以下标题在这方面都有值得改进的余地:
解密权力腐败 揭秘矿难内幕 (2003年7月16日A16版)
这是一则漫不经心的标题,整个标题只有“权”字是平声音节,其余皆为仄声,加上“解密”和“揭秘”声韵完全相同,整个标题在韵律上显得较为呆板。
自然语言中通过停延将话语分成一个个片段,称为“节拍”或“意群”,节拍由音节构成,与语言结构和语义都有关。要正确表达或理解话语,必须注意停延的位置、时间和方式。《羊城晚报》2004年5月15日A9版有一个标题《国内诸问题成堆 国际上骄横跋扈》,在成分对当和节拍上都有问题:上句的“国内”对应的成分是下句的“国际上”,“诸问题成堆”则与“骄横跋扈”对应,虽然整个标题表面上字数相等,但实际上结构缺乏匀称感,内部成分是不对称的;阅读时节拍为“国内/诸问题成堆 国际上/骄横跋扈”,上下句的韵律不够和谐。假如改为“国内问题成堆 国外骄横跋扈”便显得和谐多了。
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分析了《羊城晚报》的标题语误,问题当然不止以上所述,由于篇幅有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要提高标题语言的质量,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作者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加强逻辑、语法、修辞等多方面语言知识的学习,提升语言素养;其次编辑在审稿时要细致认真,多查工具书,力避哗众取宠的标题;再次报社要形成良好的氛围,自觉接受公众和社会对语言文字规范的监督,开设专栏评析有语病的报道,《羊城晚报》曾经开设“文字诊室”栏目,获得社会的肯定,但后来这一栏目因故取消,相当可惜。只要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珍惜、爱护祖国优美的语言,那么,报纸的标题语言就一定可以达致完美、严谨、准确的目标,《羊城晚报》也会成为省内甚至国内一份最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大报。
(原载《羊城晚报通讯》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