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白茶”是“绿茶”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宗守云 时间:2019-08-26 20:43 阅读:791
先看两个例子:
(1)他说春天刚去过湖州,到了那里才知道安吉白茶跟这个白茶是两码事。安吉白茶其实是绿茶,也就是春茶,是一年也放不得的。(乔叶《至此无山》,《中国作家》2019年第1期)
(2)“以前,有些新会员还不知道安吉白茶是绿茶,常闹出很多常识性错误的小笑话。”但如今,每周的“充电”已经让他们的茶知识从一张白纸变成了一本有厚度的书。(《人民政协报》2014年8月1日)
安吉白茶不是白茶,是绿茶,这可能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这涉及命名和名实关系的问题。
安吉白茶冠以白茶的名称,是有根据的,由于浙江安吉生产的这种茶嫩叶全为白色,所以得名安吉白茶。但安吉白茶不是分类学意义的白茶。分类学意义的白茶是七大茶类之一,根据《茶叶分类》国家标准(2014年10月27日正式实施),我国茶叶产品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再加工茶七大类,其分类标准是茶叶的制作方法,主要依据是发酵情况:绿茶是不发酵茶,白茶是轻微发酵茶,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红茶是发酵茶,黄茶是闷堆发酵而成,黑茶是渥堆发酵而成,再加工茶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述六种茶叶的基础上经过再加工而成的茶叶,比如花茶。从分类看,安吉白茶是不发酵茶,而白茶是轻微发酵茶,所以安吉白茶应该归属绿茶而不是白茶。
安吉白茶是绿茶,还涉及名实关系问题。名实关系,有的是一致的,比如“鲤鱼、鲫鱼、鲈鱼、鳜鱼”都是鱼;有的是不一致的,比如“鲸鱼、墨鱼、甲鱼、书鱼”都不是鱼。名实一致,反映了命名和分类的一致性;名实不一致,反映了命名和分类的矛盾。卡西尔在《人论》中说:“分类是人类言语基本特性之一。命名活动本身即依赖于分类过程。给一个对象或活动以一个名字,也就是把它纳入某一类观念之下。如果这种归类永远是由事物的本性规定的话,那么它就一定是唯一的和始终不变的。然而,人类语言中出现的名称,不可能用任何这样不变的方式来解释。”命名可以反映事物的某些性质特征,但不可能反映事物的全貌。比如,给一家新开的饭店命名,只能选择和饭店有关的一个方面命名,或者是饭店的经营者(“三毛饭店”),或者是饭店的经营物(“小龙虾饭店”),或者是对饭店的希望(“旺旺饭店”),所有这些命名都不可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民俗的分类,特定社会成员根据特定的文化状况给事物分类;一种是科学的分类,科学工作者根据类包容的原则给事物分类。名实不一致的情形,往往体现在命名和科学分类不一致方面。比如,从民俗分类来看,“鲸鱼、墨鱼、甲鱼、书鱼”也未尝不可以看作鱼类,如果看作鱼类,就不存在名实不一致的情形。从科学分类来看,“鲸鱼、墨鱼、甲鱼、书鱼”都不是鱼类,“鲸”是哺乳动物,“墨鱼”是软体动物,“甲鱼”是卵生动物,而“书鱼”只不过是蛀蚀衣服书籍的一种小虫而已,跟“鱼”基本上不沾边。
由于命名和科学分类不完全一致,名实不一致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名实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认知和推理,却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试想,如果所有的名称都和实际完全一致,语言是不是就失去了很多趣味?正是由于名实之间存在着诸多关系,语言才给我们带来乐趣,人们常常运用名实的不一致进行语言游戏:
什么河没有水?——银河;
什么油不能燃?——酱油;
什么马不能骑?——海马;
什么饼不能吃?——煤饼。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