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整理一批生活中不常见的生僻字!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18-07-30 15:28 阅读:4278

裴[péi]

本义:长衣下垂的样子。1985年以后的新华字典里只做姓氏。


莪[é]

〔~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水边,叶像针,开黄绿小花,叶嫩时可食。

〔~术〕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以根状茎入药,称“郁金”。全草亦称“蓬莪术”、“山姜黄”。


耜[sì]

耜是中国古代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qióng],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戽[hù]

戽斗,取水灌田的旧时农具。


籼[xiān]

水稻的一种,又叫旱稻,温暖气候下种植,种子作为食物,颜色有红、白两种。一般籼稻米粘性较差、粒型长而窄;粳稻米性粘、米粒短而圆。


嬗[shàn]

“亶”意为“天生的”、“天然的”、“原本的”。“女”和“亶”联合起来表示“生女”(相对于“熟女”而言)、“处女”。


郯[tán]

指古国名,在今山东省郯城北。《唐史演义》中有相关记载。


喾[kù]

帝喾(生卒年不详),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

姬俊的祖父玄嚣(少昊)是黄帝元妃嫘[léi]祖的长子,父亲名叫蟜[jiǎo]极。姬俊5岁时受封为辛侯,15岁辅佐叔父颛顼,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

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周两朝先祖,帝挚、弃、契、帝尧之父。


颛[zhuān]顼[xū]

颛顼,公元前2591年-公元前2493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天祖。

后来的夏、楚都是他的子孙。

颛顼生于若水之野(蜀地),实处空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

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玄嚣(少昊)之孙高辛(帝喾)继位。颛顼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传下来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鲧[gǔn]

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姓姒[sì],字熙,有崇氏,帝颛顼之子。

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因鲧与尧之子丹朱、舜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失败而被尧流放至羽山,死因不明,一种说法是“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总之,鲧葬身于羽山,是不争的事实。鲧,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治水英雄。


琮[cóng]

本意是指古代一种玉器,也是一种姓氏。该文字在《周礼·大宗伯》和《仪礼·聘礼》等文献均有记载。


钺[yuè]

一种古代的兵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

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

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故从文人撰写《史记》记载的“兵器”之说有出入。往往君王用钺象征军师指挥权。

《说文》上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

《书·顾命》上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

《释名·释兵》上曰:“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


砾[lì]

基本意思是小石,碎石。可组词为砾石。


黍[shǔ]

亦称“稷”、“糜[méi]子”。

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粟[sù]

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适应性强。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


稷[ji]

五谷之长。

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稷为谷神:社稷(指国家)。

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


陂[bēi]

(1)池塘:~塘。~池。千顷之~。

(2)水边,水岸:东海之~。

(3)山坡,斜坡:“~南~北鸦阵黑,舍西舍东枫叶赤”。

(4)地名:广东省陆丰市陂洋镇

[pí]

大多作为地名用字,如:

(1)“黄陂”:地名,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

(2)“伞陂”(Sanpí):地名,河南省潢川县辖镇,有“鱼米之乡”之称。

[pō]

陂陀(pōtuó):清叶燮《原诗》:“故即跌下陂陀,沙砾石确,使人褰裳委步,无可盘桓。”


茔[yíng]

基本字义为坟地,坟墓。作动词时为埋葬。


瓯[ōu]

指中国古代酒器。饮茶或饮酒用。形为敞口小碗式。如:《说文》:“瓯,小盆也。”


蠡[lǐ]

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基本字义为虫蛀木,引申为器物经久磨损要断的样子。


讴[ōu]

“区”意为“装满食物的容器”。“言”与“区”联合起来表示“喂饱了肚子后说的话”。本义:表示“填饱肚子”的言语(如:“我吃饱了”)。转义:1.表示满意的言语。2.因为能吃饱而赞颂天地和帝王(因为天能下雨浇灌五谷,地能出产粮食,帝王能调度粮食余缺。这些能让人填饱肚子的事物都值得歌颂)。歌功颂德。说明:《说文》:“讴,齐歌也。”这是指人民一起因能吃饱而赞颂天地和帝王。


菽[shū]

篆文写作“尗”,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后写作“菽”,成了形声字,“艹(草)”为形旁,“叔”为声旁。“菽”为豆类的总称。


兕[sì]

上古瑞兽,状如牛(水牛),苍黑(全身呈现青黑色),板角(就是独角兽那样的犄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

“兕”中最著名的是板角青牛(太上老君的坐骑)

有人将兕与犀牛这二者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这样的两段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

由此可见,虽然相似,但二者并非完全相同。如同形容名山大川必言仙鹤白鹭一般,古籍里要形容地方险恶,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类”。


秕[bǐ]

1.秕子:~糠。

2.(子实)不饱满:~粒|~谷子。

3.恶;坏:~政。


舄[xì]

履也,即鞋子。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指脚。如:舄履(足下)。


祓[fú]

形声。从“示”,表示与祭神有关。本义: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圮[pǐ]

毁坏;倒塌:倾~。


碛[qì]

浅水中的沙石,引申为沙漠。出自《说文》,水渚有石者。


燠[yù]

暖;热:~热(闷热)|寒~失时。


奄[yǎn]

1.覆盖:~有天下。

2.忽然,突然:~弃(忽然抛弃)。~忽(忽然,如“~~如神”)。~然。

3.气息微弱:~~一息。

[yān]

1.古同“阉”,指宦官。

2.古同“淹”,停留,久留。


芝[zhī]

1、形容华美、华丽。如:芝颜(美丽的容颜),芝宇(尊颜)。

2、〔灵~〕见“灵”。

3、〔~兰〕“芝”和“兰”,古书上指两种香草,喻德行的高尚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等,如“~~之室”、“~~玉树”。


罘[fú]

【罘罳】(-sī)

1、一种屋檐下防鸟雀的网。

2、古代一种屏风。

【罘网】

泛指渔猎用网。

【芝罘】山名,靠黄海,在山东省烟台。


谶[chèn]

基本意思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出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曰:“前所诛妇人,不足消‘檿弧箕箙’之谶耶?”


祚[zuò]

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该文字在《国语》和《红楼梦》等文献均有记载。


耧[lóu]

古代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把扶,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这种农作工具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


铧[huá]

字从金从华,华亦声。“华”本义是“泛光”,引申义是“发散”。


觋[xí]

“见”意为“让人看到”,引申为“大街小巷都可看到”。“巫”指以神秘法术替人消灾怯难为职业的人。“巫”与见联合起来表示“走街串巷的巫师”。


禨[jī]

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楚人鬼而越人~。”

[jì]

1.洗头后饮酒:“饮酒者,~者。”

2.洗头后所饮的酒:“进~进羞。”


禳[ráng]

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


轪[dài]

车毂端圆管状的铁帽。


玁[xiǎn]

同“猃”字。①“~狁”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春秋时称“戎”、“狄”,战国后称“匈奴”。


狁[yǔn]

中国古代北方与西北民族。又称荤粥、獯鬻、猃狁、薰育等。见于金文及先秦古籍。殷周之际,主要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荤粥[xūnyù]

是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纪》、《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的上古部族,晋灼等人称荤粥是匈奴在上古的称呼,韦昭认为荤粥是匈奴的别称。


月氏[ròuzhī]

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古代游牧民族,亦称“月支”“禺知”。

月氏于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迁伊犁河一带,后又败于乌孙,遂西击大夏,占领妫水(阿姆河)两岸,建立大月氏王国。

月氏西迁伊犁河、楚河时,逐走了原居该地的塞种人(即在亚洲的斯基泰人),迫使塞种人分散,一部分南迁罽[jì]宾,一部分西侵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王朝,建立大夏国。

后来月氏复占大夏,并南下恒河流域建立贵霜王朝。


罽[jì]

织皮、网;兽毛织品之意。


邛[qióng]

病,劳:“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笮[zé]

姓。

[zuó]

竹篾拧成的绳索:~桥(竹索桥)。


臿[chā]

夹杂;穿插。后作“插”。


衽[rèn]

本义:衣襟


槚[jiǎ]古书上指楸树或茶树。1.楸树的别称。2.茶树的古称。来源于唐·陆羽《茶经》


辀[zhōu]

基本字义:车辕:“马倚~而徘徊”。泛指车。


钹[bó]

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

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


鏺[pō]

一种两边有钩、有刃,下有长木柄的镰刀。


铚[zhì]

1.古代割禾穗的短镰刀。

2.用铚割下的禾穗。


掾[yuàn]

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史。~吏。~属。~佐。


耆[qí]耋[dié]

耆,音“其”,耋,音“迭”。耆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语出《汉·曹操·对酒》。


雒[luò]

1.古同“洛”。

2.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

3.源于“洛”,古水名

4.玄鸟,商周图腾。

5.不韦迁蜀后的家人门客所取的姓氏。


纥[hé]

下等的丝。

同“疙瘩”,纱线绳等打成的结、小球形或块状物。


鹘[gú]

鸷鸟名。即隼。部分隼属动物的旧称。

山上栖鹘。――宋·苏轼《石钟山记》

俊鹘抟水禽。――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山中栖鹘。

[hú]

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混或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今动不动便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宋·朱熹《答许顺之书》


洹[huán]

1.洹河,水名,在河南。也叫安阳河。

2.姓。


骈[pián]

1.并列的;对偶的:~句|~肩(肩挨着肩,形容人多)。

2.姓。


髀[bì]

股部;大腿。如:髀肉(大腿上的肉);髀髋(大腿和臀部);髀骨,大腿骨。


缀[zhuì]

意思是指缝合,连缀,也指系结,连接。该文字在《礼记·内则》和《战国策·秦策一》等文献均有记载。


粔[jù]

粔籹nǚ,古代一种食品。以蜜和[huó]米面,油煎而成。


籹[nǚ]

古代一种环形的饼


幞[fú]

古代中国男子用的一种头巾。也称幞头。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幞头。


絁[shī]

絁是自蚕茧缫制得到白丝或以蚕丝织成的织物。


紬[chōu]抽引,理出丝缕的头绪。引申为寻绎义理,缉成条理。?为根据部首的新增类推简化字。


纴[rèn](1)绕线。泛指纺织。如:纴织(织纴。纺纱织布)(2)今也指缝制衣服。如:缝纴(3)穿,引


绶[shòu]

本义是指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一般,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见于《礼记·玉藻》、《周礼·幕人》等古书。


绮[qǐ]

本义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义华丽、美丽、精美。

据《说文》解释是有花纹的缯。平纹地起斜纹花的单色丝织物。《汉书·高帝纪》八年:“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紵、罽。”注:“绮,文缯也,即今之细绫也。”绮有逐经(纬)提花型和隔经(纬)提花型两种,后者也称“涨式组织”绮。


缬[xié]

缬,古称部分镂空版印花或防染印花灯织物为缬;染花的丝织品;织物上的印染花纹。


榷[què]

榷字属于隺[hè]字族。在隺字族里,隺字都是声符兼义符。隺字族汉字都与“长颈”之义有关。榷的本义是“一种外形似鹤颈的城门吊桥”。


怛[dá]

1.忧伤;悲苦:惨~|~伤。

2.畏惧;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