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𥁰”的起源与演变(源流)

来源:难检字字典 作者:难检字 时间:2024-06-11 15:25 阅读:290

汉字“𥁰”字字源

𥁰meng𥂗、盟

【字形】甲

【构造】会意字。古代盟誓,盟者杀牲歃血,誓于神前。盟之为法,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玉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书。甲骨文从皿(盘),皿中所盛像牛耳耳窝的视象形,用玉盘里面立牛耳来会在神前明誓缔约之意。金文简化。或另加义符月。篆文承接甲骨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𥁰与𥂗。 是“盟”的本字

【本义】《说文·𥁰部》:“𥁰,周礼曰:‘国有疑则盟。诸侯再相与会,十二岁一盟,北面诏天之司慎司命。 𥁰,杀牲歃血,珠盘玉敦,以立牛耳。’从囧,从血。”析形是就篆文所作的解说,本不从血。本义为古代诸侯在神前明誓缔约。

【演变】𥁰,本义指古代诸侯在神前明誓缔约。 由于“𥁰”作了偏旁,便又造了“𥂗”和“盟”(从皿从朙或明声,朙或明也兼表义),如今规范化用“盟”,表示
❶盟誓缔约:君子屡~,乱用是生|割牲而~以为信|~主|~书。引申泛指
❷结交,缔约:寄语沙鸥勿败~|~国|~邦|联~|~友。又指
❸发誓:山~虽在,锦书难托|海誓山~|~誓。

【组字】𥁰,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 是《说文》部首。 现今归入皿部。 凡从𥁰取义的字皆与明誓等义有关。

以𥁰作声兼义符的字有:𥂗、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