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独角戏”还是“独脚戏”?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18-12-09 17:20 阅读:2133
问:“独脚戏”为什么用“脚”不用“角”?——上海市瑞金路 顾遥
答:这和异形词有关。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常见的是“角色”一词,这个“角”字又衍生出主角、配角、生角、旦角、名角、丑角、扮角、捧角等一个词族。其实在古代,“角色”是称之为“脚色”的。
“脚色”原和演戏无关,其本义犹如今天的“履历”。宋代时你想做官,必须先提交脚色状,其中包括个人的姓名、年龄、出身、籍贯以及生活经历、三代名衔,甚至还包括犯罪记录。这在古籍中可以找到大量书证。为什么称“脚色”呢?和称履历似有相类之处。履义为鞋子,和走路有关,履历反映的是人走过的道路,即人的经历;同样,脚也和走路有关,脚色即不同的人走过的人生道路。
由于脚、角同音,“脚色”有时也写为“角色”,两者逐渐成了一组异形词。《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中便有这样的用法:“写了他地理角色与来人,到临安府寻见他住处,问他邻舍,指道:‘这一家便是。’”此处的“角色”,正是义为履历的“脚色”。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曲是人生的缩影。戏曲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经历,于是这些人物自然而然地成了“脚色”,扮演这些人物的演员随之也被称为“脚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用字习惯。在“脚色”和“角色”这一组异形词中,更多的人选用的是“角色”,特别是上一世纪《申报》等媒体推波助澜,“角色”的影响越来越大,到今天几乎已是一统天下。
“独脚戏”是1920年后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样式。刚兴起时,因为只有一个人表演,时人称之为“独脚戏”。这一名称在“角色”流行时已经定型,所以至今仍在沿用,保留了语言发展的历史痕迹。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