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橐”的起源与演变(源流)

来源:难检字字典 作者:难检字 时间:2024-06-11 15:05 阅读:256

汉字“橐”字字源

gun、㯻、捆、稇、綑

【字形】甲

【构造】会意字。 与束同源,是由上列捆缚两道的甲骨文束字发展而来的,当是“捆”的初文。上列古文及篆文“橐”字所从的偏旁,即是甲骨文束()字变来的。《说文》没有独立的“”字,但实际上有这个偏旁,并且认为是篆文𣠔(从束圂声)的省略。这是由于《说文》没有弄清这个偏旁的来源,故曲折地认为是𣠔省。 所以《说文》设了“𣠔”部,而没有“”部。 其实𣠔(隶变后楷书写作𣠔)应是从、豕声的字,是“”的加旁字。 作为偏旁楷书写作。 作义符组字时将声符放在中间。

【本义】《说文·𣠔部》:“𣠔,橐也。从束,圂声。”析形不确。本义为捆缚。

【演变】(),本义指捆缚。 由于“()”作了偏旁,篆文遂另加声符“豕”写作“㯻”来表示。由于其形太繁难,后又另造了“捆”字。○捆,从扌困声。异体作綑,从糸困声。读kun,本义指
❶古代织屦的一种方法,织时用力叩击,使其密而结实:其徒数十人,皆衣褐,~屦织席以为食。也指
❷织具,相当于梭子:持交而不失,出入不绝者,~也。又用作“稇”(从禾困声,本义指收割捆束庄稼),表示
❸用绳捆束:齐有北郭骚者……~蒲苇,织萉屦,以养其亲|~包裹。又用作
❹量词:一~干柴。

【组字】(),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说文》失收,以“㯻”代替作部首。 现今字典仍无单独的“()”字,“㯻”则归入木部。 凡从()取义的字皆与捆缚等义有关。

()作义符的字有:橐、㯱、㯻、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