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乙”的起源与演变(源流)

来源:难检字字典 作者:难检字 时间:2024-06-11 14:47 阅读:757

汉字“乙”字字源

yi;yi

【字形】甲

【构造】象形字。甲骨文像植物破土而出时的萌芽形。金文粗体化。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乙。

【本义】《说文·乙部》:“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这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思想所作的解说。本义当为植物屈曲萌芽。

【演变】乙,本义指
❶萌芽,抽芽:~者,物蕃屈有节欲出。后被借为
❷天干的第二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丑年。遂用作
❸序数第二的代称:列为~等。古时又用作
❹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7”。古又用作
❺读书时的标记符号“𠄌”(jue),加在文字旁边,表示行文的停顿或颠倒文字的改正、遗漏文字的添加: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其处|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者三。 由于与乙形近,俗遂通写作乙,所以“乙”又读作yi,表示
❻燕子。 此义如今另作“”。

【组字】乙,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乙部。凡从乙取义的字皆与抽芽屈曲而出等义有关。

以乙作义符的字有:乾、亂(乱)。

以乙作声兼义符的字有:艺、忆。

以乙作声符的字有:亿、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