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人又读错别字了
来源:小方说历史 作者:张方 时间:2018-10-08 14:39 阅读:1160
“李大人又读错别字了”——这应该是唐代天宝年间,民间最津津乐道的段子之一了。
李林甫在担任礼部尚书时,看到“杕杜”二字,由于他不认识,便将“杕”字就读成了“杖”字。《杕杜》是《诗经》名篇,曰:“有杕之杜,其叶菁菁。”“杕”的正确读音是di(四声)。因为李大人读成了“杖”,所以人们称他为“杖杜尚书。”
后来李林甫做了宰相,他的小舅子喜得贵子,李林甫写信祝贺,把“弄璋之庆”写成了“弄獐之庆”。“弄璋”一词也是出自《诗经》:“载衣之裳,载弄之璋。”民间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这次李大人又读错,因此他又多了一个外号“弄璋宰相。”
要说错别字吧,人人都读错过,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字就否定一个人的所做的一切,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为什么吃瓜群众都要抓着李大人的笑料不放手呢?
其一:礼部尚书是天下知识分子之首,宰相朝廷文官之楷模。普通人念错别字,情有可原。但坐在这个位置上还念错别字,这就有损国体了。
其二:不认识字不可怕,谁都有大脑短路的时候。但明知道自己文字水平不高,还不提前准备稿件,这就是态度问题了。最终出丑,也是咎由自取。
其三:《诗经》是“五经”之一,是古代学堂必读书目。要说冷门书你没读过,这可以理解。教科书你都没读透,这就很让人怀疑你是怎么当上宰相的。
面对这样的焦虑与质疑,不知李大人会不会感叹一句,小时候因赶上了“武后乱政”而失去了读书学习的机会呢?武后曰:“这锅我不背!”
关于李林甫还有一则故事,他说:“皇帝是明主,在明主面前,我们作为臣子的应该顺从皇帝的意思,不应该焦虑与质疑。你们看那些仪仗队里的马,整天没有叫出声,却能够得到三品的刍豆,可是它一叫,就不用它了。之后虽然知道不应该叫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有焦虑才有忧患意识,有质疑才能改正自身。堂而皇之的说焦虑和质疑不能够创造价值,会阻碍社会进步,这就是三观不正的问题了。《新唐书》评李林甫这段话:“由是谏争路绝”。难怪天宝之后,便生安史。
正所谓——祭酒来立鸿浩志,宰相好作弄獐书。人生识字忧患始,不知糊涂是糊涂。
昔有杖杜尚书、弄獐宰相。
今有鸿浩祭酒,菁菁山长。
古今笑料,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