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5个国家级的生僻字让你轻松逛博物馆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18-07-30 15:20 阅读:3061

很多人在看完《国家宝藏》后,被国宝背后的故事深深感动,都纷纷立志要去各地的博物馆打卡。但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国宝的名字中有很多生僻字,可自己既叫不出那些文物的名字,也不知道它的具体用途,像文盲一样十分尴尬。不过不要慌,只要在去博物馆前把这些生僻字学会就没有问题啦。下面我们就赶紧看看与国宝有关的生僻字吧~~~~

甗(yǎn)

甗在先秦时期是一种烹饪用的厨具,通过蒸汽将食物蒸熟。甗的整体分为两部分,上面的部分是甑(zèng),是用来防止食物的,下面的部分是鬲(lì),也就是锅,用来煮水的。

到了商、汉时期,甗就作为一种礼器盛行起来了。妇好墓中就出土了一只三联甗,它的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别放置了三个甑,用这个三联甗就能同时烹饪几种食物,非常方便。
blob.png

觯(zhì)

觯是商晚期和西周早期盛行的一种盛酒礼器,是青铜制品,外形主要有圆体和扁体两种。

觯的外形演变过程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商朝的觯是小瓶形状的,到了西周,觯出现了方柱形的觯,直到春秋时期,才演变出长身的觯。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父庚觯就是西周早期的觯,外形十分华美。
blob.png

瓿(bù)

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或陶器,可以用来盛酒、盛水或是盛酱。

商四羊首瓿就是瓿的代表性器具,大口短颈,肩部装饰有四个羊首,且在羊首中间都隔了一只鸟,造型华美,十分宏伟。
blob.png

斝(jiǎ)

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由青铜打造而成,整体形状为三足一耳,酒杯上还有两柱。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网纹斝是商代前期的器具,形制相对原始,其上的纹饰也很粗糙,且器壁很薄。
blob.png

盨(xǔ)

盨是古代用来盛放食物的铜器,出现于西周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经基本消失。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杜伯盨便是盨中的精品。盨为长圆形,左右各有一个兽耳,盖和器具上刻有 30 字铭文,意思大概是杜伯用这件盨来祭奠已逝家人的神灵,并祈求长寿。
blob.png

想要不虚博物馆打卡之行,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相关的文物知识,否则也是走马观花,领悟不到用心良苦的馆长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