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尨”的起源与演变(源流)

来源:难检字字典 作者:难检字 时间:2024-06-11 14:58 阅读:204

汉字“尨”字字源

mang;meng;pang龐、庞

【字形】甲

【构造】象形字。甲骨文从犬,从彡,像腹有多毛之狗形。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尨。

【本义】《说文·犬部》:“尨,犬之多毛者也。从犬,从彡。”本义为多毛的狗。

【演变】尨,读mang,本义指
❶多毛的狗:无使~也吠。引申指
❷杂色:山阴县有五六老叟,~眉皓发,自若耶山谷间出。又引申指
❸杂乱: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又读meng,用于“尨茸”,指
❹蓬松而乱的样子:狐裘~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又读pang,通“庞”,指
❺高大:虎见之,~然大物也,以为神。此义后作“龐”。○龐,从广(敞屋)从龍会意,龍也兼表声。如今简作庞,读pang,本义指
❶高大的房屋。引申泛指
❷高大:虎见之,~然大物也|大云(山名)~然大也。又表示
❸脸蛋:衣冠齐楚~儿俊|面~。由于庞与厖的异体“庬”形近,故庞也误用作“厖”,表示
❹多而杂:邑居~杂,号为难理。○厖,从厂(山崖)从尨会意,尨也兼表声。 俗体作庬。 读mang,本义为石大的样子。引申也泛指大、丰厚、杂乱等义。

【组字】尨,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尢部。凡从尨取义的字皆与杂色、多乱、长大等义有关。

以尨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厖、駹、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