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说得通吗?

来源:语言文字周报 作者:钟彦亮 时间:2021-09-01 08:41 阅读:1341

001.jpg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突如其来,广大医护人员无论生死,勇斗病毒,是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不少新闻报道为了渲染、突出医护出征的英勇,都用了“白衣执甲”这一表达,如:

白衣执甲出征(《央广网》3月12日报道的标题)

白衣执甲 时代英雄(《中国经济网》3月14日报道的标题)

白衣执甲为苍生——全球抗疫战场医护人员群像(《新华每日电讯》4月25日报道的标题)

但在笔者看来,“白衣执甲”一词,不仅是生造的,更是错误的,用在报道中,不但欠妥,更会造成表达上的词不达意。

     01     

首先看“执甲”。

“执”有“拿”的意思。《说文解字》:“执,捕罪人也。”《说文解字注》:“捕者、取也。引申之为凡持守之称。”也就是说,“执”的本义是拘捕,由拘捕的意思引申为持、拿。《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执”的一个义项,就是“拿着”,比如“手执红旗”,即“手拿红旗”的意思。因此,“执甲”从字面上理解,应该为“拿着铠甲”,具体来看,是指医护人员拿着白衣。

而报道的原意,应该为医护人员“披着铠甲,奋勇冲锋,与病毒斗争”,因此“执甲”,即“拿着铠甲”,无疑是词不达意的。

“甲”是穿、披、挂在身上的,因此可以用“披甲”,比如《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

可以用“挂甲”,比如贯休《南海晚望》:“狂蛮莫挂甲,圣主正垂衣。”

还可以用“带甲”,比如《新唐书·张巡传》:“士带甲食,裹疮斗。”

     02     

倘若想古雅一点,不妨用“擐甲”,比如《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当然,也可以用“贯甲”,比如《晋书·李歆传》:“士业闻,引兵还,为逊所逼。士业亲贯甲先登,大败之。”

“执”是“拿”的意思,应该是“执锐”“执戟”“执兵”,比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总之,“执甲”一词,不仅尚未见诸文献,而且会造成表达上的不通,可谓是一个生造而古怪的词。

而当“执甲”和“白衣”搭配成“白衣执甲”一词,也显得扞格不通。“白衣”是指医护人员的白袍,即是所谓的“甲”;假如我们认为“执甲”一词是正确的,那么“执甲”即为“执白衣”,那前面的“白衣”又是什么意思呢?在构词上起到什么作用呢?难道是词头补足音节吗?望有博雅君子,明以教我“白衣执白衣”为何解?“白衣执甲”一词,在构词上累叠成病,实在令人难以索解!

     03     

因此,“白衣执甲”在构词上是没有理据的,在表达上是词不达意的,笔者强烈建议,我们不应该再使用它!而相关表达均可改为“披上白甲,勇斗病毒”云云,虽然朴素,但贵在顺畅。

最后,笔者认为,我们运用语言文字,首先要做到文从字顺,条理清晰,不能抱有厌平畅、好诡巧而多摹古的心态,不然下笔难免会穿凿取新,逐奇失正,最终“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让人疑惑不解,更会积非成是,进而影响汉语的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钟彦亮;文章来源:语言文字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