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枝绿叶——说“叶”(葉)

来源:网络 作者:朱英贵 时间:2023-09-03 13:11 阅读:522

成语“青枝绿叶”的字面意思是指青色的枝和绿色叶,意谓草木生长茂盛。枝上长叶,叶依附于枝,“叶”字的甲骨文字形也就是在“木”字的枝干上增添了几片叶子的形象。然而,对应这样的古文字字形的现代汉字却不是“叶”字,而是“枼”(葉)字,“葉”才是“樹葉”之“葉”。那么,今天用的“叶”字原本又是什么意思呢?本文就先从“叶”本是“協”(协)字的异体写法说起。

一、“叶”(葉)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如今汉字简化字的“叶”字其实跟“树叶”并没什么关系,因为“树叶”原本是应该写作“樹葉”的。而“叶”字只是在《说文解字》的“協”(今簡化为“协”)字条的解说之后所附的“篆文古文”字形,甲骨文和金文中也找不到“叶”字。请看下图“協”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image.png

从上图可以看出,“協”(今簡化作“协”)字的初文为“劦”。它的甲骨文字形,象三“力”并耕之形(见上图甲骨文第一字,“力”为“耜”字初文,其意为犁),也有的字形简单写作二“力”并耕(见上图甲骨文第二字)或者手持二“力”并耕(见上图甲骨文第三字),可见“劦”是个会意字。

“劦”字的金文字形或从二力二犬(见上图金文第一、二字),或从二力三犬(见上图金文第三字),仍是强调并耕的动作,也是一个会意字。

到了《说文》古文从“曰”从“十”(见上图篆文第二字),或者从“口”从“十”(见上图篆文第三字),其中“十”当为“力”的变形写法,“曰”和“口”都是用以强调声音,表示以声音来整齐众人的力量,表示协调与同步,借以完成齐一并耕的劳动。而《说文》中的正体小篆则规范为从“十”从“劦”会意,那么这事实上已经有四张犁(力)了,不过也无妨,其原始的构字理据还在,不影响其造字本义。

隶书与楷书遵从小篆字形,规范为从“十”从“劦”会意,简化汉字将“劦”简化为“办”,破坏了原来的构字理据。因为汉字中本无“办”字,是当年推行简化汉字的时候为“辦法”的“辦”生造的新字。

《说文解字》:“叶,古文協,从口十。”收录在“協”字条之下作为重文,其音义当与“協”字的音义相同。

以上谈的都不是“葉”字,而是“劦”字或者“協”字,因为其中涉及到“叶”字,而“叶”又不是“葉”……这都是简化字惹的祸。

抛开这些不论,既然“树叶”原本是写作“樹葉”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葉”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参见下图)

image.png

image.png

甲骨文与金文中没有“葉”字,但是有“枼”字(如上图),据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中解释:其字形“当是枼,葉之初文。象木之枝头著葉。”可见该字本义就是“樹葉”的“葉”。

后人明确见到“葉”字的字形,应该是始于战国文字(如上图的秦国简牍文字“睡·日乙158”的形体)。“葉”字从艸、枼声,应该是一个后起的形声字,添加“艹”头以明确它的造字本义。《说文解字》:“葉,艸木之葉也。从艸,枼声。”《说文解字注》:“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许慎与段玉裁的解释都是有道理的,其实“枼”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声符,而恰恰是“葉”字的初文,有甲骨文、金文字形为证。

后来的隶书与楷书字形均承继战国文字和篆文的形体。至于简化汉字用“叶”代“葉”,只图其笔画简省,不顾其构字理据,应该是毫无道理可言的,尽管有人为其辩护,说什么:“叶”也有象形的字理,“口”是叶子之形,“十”是枝干之形。然而这并无造字时代源头资料的印证,充其量只能算是当代人的生造字而已。

二、“叶”(葉)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叶”(葉)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就是树叶。例如:“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小雅·苕之华》)再如:“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诗·大雅·荡》)又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可以引申为泛指各种草木之叶,例如:“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庄子·至乐》)这段话的意思是,乌足(远古植物)的根端变成蛴螬(就是金龟子的幼虫),乌足(远古植物)的叶子变成蝴蝶。蝴蝶在演化成各种昆虫与爬虫。再如“叶,草木之叶也。”(许慎《说文解字》)

由泛指各种草木之叶的意思可以引申出两种特指的意思来:

一是特指桑叶。例如:“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蚕饥待叶归。”(宋·陆游《过野人家有感》诗)自注:“吴人直谓桑叶曰叶。”

二是特指花瓣。例如:“莲舒千叶气,灯吐百枝光。”(南朝·陈·张正见《艳歌行》)再如:“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唐·韩愈《题百叶桃花》诗)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做过这样的解释:“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如今想来,还真是这么回事,就连“碟”(宽而浅的盏)、“蝶”(蝴蝶具有扁平轻薄的翅膀)、“鰈”(身体扁平的比目魚)这些字中都含有“葉”字的构件。因此,“葉”(叶)字具有“像叶子那样的扁平轻薄之物”的引申义。例如:“王右军孙智永禅师……人来觅书兼请题头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之铁门限。”(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再如:“慧生道:‘姑且将我们的帆落几叶下来,不必追上那船,看他是如何举动。’”(《老残游记》第一回)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衣幅的意思。例如:“三衣裁制,部执不同,或缘有宽狭,或叶有小大。”(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再如:“春衣四叶妃传样,骄马三花御剪鬃。”(清·金人瑞《效李义山绝句》之五)

二是表示书页的意思。例如:“静坐将茶试,闲书把叶翻。”(唐·裴说《嘉友人再面》诗)再如:“至如辽金诸史,俱有缺文,动至数叶。”(明·沈德符《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又如:“然执笔必在十时以后,所余尚二百余叶。”(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

三是用作轻薄物的量词。例如:“作鸭臛法:用小鸭六头,羊肉二斤……橘皮三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再如:“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唐·韩愈《湘中酬张十一功曹》诗)

另外,“葉”(叶)字还有两种借指用法:

一是由于“葉”字的初文“枼”字的上半部分很像是“世”字,请看下图的字形对比:

image.png

在上图中,第一横行是“世”字,第二横行是“枼”字与“葉”字,由于“葉”字的初文“枼”字的上半部分很像是“世”字,所以“葉”(叶)字常可借指“世”、“代”的意思。例如:“昔在中叶,有震有业。”(《诗·商颂·长发》)毛传:“叶,世也。”再如:“三叶皆为司隶,时称其盛。”(《后汉书•郭躬传》)又如:“明中叶后,门户朋党,声气相激。”(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

又因为,现代简化字的“叶”是采用“协”(協)字的《说文》中的古文字形,所以“叶”字常可借用为“协”(協)的意思(读作xié)。例如:“逢吉与李程同执政,不叶。”(《新唐书》)再如:“股肱叶谋,爪牙宣力。”(《旧五代史》)又如:“犀牛一角叶箜篌。”(《老残游记》)

根据上面对“叶”(葉)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叶”(葉)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image.png

三、含有“叶”(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叶”(葉)字的相关成语较多,大多数都含有比喻意义,最常见的是跟“枝”字搭配使用的,也有些跟“根”、“条”、“花”等搭配使用的,还有一些是单独运用在成语之中的,现分别加以举例。

其一,跟“枝”字搭配使用的,例如:

词无枝叶——词:言词,词句。形容文字简炼,无枝蔓之辞。语见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前后著文凡一百五十二首,皆理义撮要,词无枝叶。”

粗枝大叶——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语见《朱子语类》卷七八《书序》:“恐不是孔安国做,汉文粗枝大叶,今《书序》细腻,只似六朝时文字。”

金枝玉叶——原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多指皇族子孙。现也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语见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又见唐·王建《宫中调笑》词:“胡蝶、胡蝶,飞上金枝玉叶。”

枯枝败叶——败:衰败。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语见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

连枝带叶——同根所生的枝叶。常比喻兄弟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见明·无名氏《龙门隐秀》第三折:“谁想俺嫂狠兄毒心意歹,全不想共根同蒂,连枝带叶,把我似乞儿般抢出门来。”

连枝分叶——同根所生的枝叶。常喻兄弟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见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朕之于卿,兄弟非远,连枝分叶,兴灭相依。”

青枝绿叶——①青绿色的枝叶。多指生长茂盛的树木。②比喻年轻。语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

琼枝玉叶——琼:美玉。封建时代称皇家后裔。源自唐·萧颖士《为扬州李长史贺立皇太子表》:“况琼枝挺秀,玉叶资神,允厘监抚,仪形稚颂。”

柔枝嫩叶——柔软娇嫩的枝叶。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语见明·郑若庸《玉玦记·忆夫》:“绿茵尽摘不留,且莫惜明年难茂,柔枝嫩叶,多应人采揪。轻舒手,罗裙宽褪腰肢瘦。”

添枝加叶——在树干上添上些枝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源自宋·朱熹《答黄子耕》:“今人生出重重障碍,添枝接叶,无有了期。”

有枝有叶——形容真切详尽。语见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防御惊得呆了道‘庆娘见在房中床上卧病,郎君不信可以去看得的。如何说得如此有枝有叶?又且这钗如何得出世?真是蹊跷的事。’”

枝布叶分——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广。语见《左传·隐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唐孔颖达疏子孙繁衍,枝布叶分,始承其本,末取其别,故其流至于百姓万姓。”

枝对叶比——枝叶相对并列。比喻骈体文对偶句式。语见唐·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及其大坏也,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比,以八病四声为梏拳,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枝繁叶茂——枝叶繁密茂盛。语见明·孙柚《琴心记》:“愿人间天上共效绸缪,贺郎君玉润水清,祝小姐枝繁叶茂。”

枝分叶散——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广。同枝布叶分”。语见唐·杨炯《为薛令祭刘少监文》:“惟此陶唐,有此冀方。上天祚汉,人神攸赞。开国承家,枝分叶散。三貂赫赫于台省,驷马谖谖于里閈。”

枝附叶从——枝叶附从于树干。比喻依附的部属。语见《文选·陈琳》:“丞相(指曹操)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必当枭夷,至于枝附叶从,皆非诏书所特禽疾。”

枝附叶连——比喻上下关系紧密。同枝附叶著”。语见《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姜维)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

枝附叶著——比喻上下关系紧密。亦作枝附叶连”。语见《文选·班固〈答宾戏〉》:“方今大汉洒埽群秽,夷险芟荒……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太和,枝附叶著。”

枝流叶布——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广。同枝布叶分”。语见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公讳咸,字元卓,汝南西平人。盖秦将李信之后,孝武大将军广之胄也。枝流叶布,家于兹土。”

枝叶扶疏——①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②比喻分析事理详明缜密。③比喻兴旺发展。语见《后汉书·延笃传》:“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诸根也。”

枝叶相持——比喻相互扶助。语见《汉书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虎厄沤河洛之间,分为二周围……既于王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位已绝于天下,沿犹枝叶相持,莫得居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余年。”

寻枝摘叶——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东西。语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其二,跟“根”、“条”、“花”等搭配使用的,例如:

根深叶茂——茂:繁茂。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源自汉·刘安《屏风赋》:“维兹屏风,出自幽谷,根深枝茂,号为乔木。”

冶叶倡条——倡:通“娼”;冶:妖艳。原形容杨柳的枝叶婀娜多姿,后比喻任人玩赏攀折的花草枝叶,借指妓女。语见唐·李商隐《燕春台》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又见宋·欧阳修《玉楼春·二五》词:“冶叶倡条姿留连,飘荡轻于花上絮。”

叶瘦花残——比喻女人的衰老。语见明·王玉峰《焚香记·构祸》:“趁你青春年少,正好做人,只怕后来叶瘦花残,悔之晚矣。”

移根换叶——比喻彻底变换处境。语见宋·苏轼《意难忘·妓馆》词:“怎禁得栖惶。待与伊移根换叶,试又何妨。”

雨条烟叶——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亦比喻情意的缠绵。语见宋·晏殊《浣溪沙》词:“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又见宋·晏几道《浪淘沙·丽曲醉思仙》词:“秾蛾叠柳脸红莲。多少雨条烟叶恨,红泪离筵。”

叶落归根——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语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其三,单独运用在成语之中的,例如:

冰销叶散——比喻事物消失瓦解。语见《隋书·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暂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吹叶嚼蕊——指吹奏、歌唱。语见唐·李商隐《柳枝》诗序:“柳枝,洛中里娘也……吹叶嚼蕊,调丝攍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

梵册贝叶——指佛经,佛经原本多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语见清·龚自珍《正魏译》:“梵册贝叶,以意增损,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译者从而受之。”

改柯易叶——指枝叶凋败。比喻人品蜕变。语见《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红叶题诗——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缘的巧合。源自唐·孟棨《本事诗》记载,顾况在洛阳游苑中,流水上得大梧叶,上有宫女题诗,顾况次日也于上游题诗叶上,泛于波中,以此传情。又一说,题诗宫女名韩翠苹,诗为于祐所得,于又题诗为韩所得,韩、于最终成为夫妻。

两叶掩目——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语见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绿叶成荫——指女子出嫁生了子女。也比喻绿叶繁茂覆盖成荫。语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杜牧》:“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落叶知秋——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语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又见《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莫辨楮叶——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叶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源自《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破桐之叶——比喻已分不可复合的事物。源自《新唐书·李泌传》:“时李怀光叛,岁又蝗旱,议者欲赦怀光。帝博问群臣,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

秋风扫叶——比喻威力大、气势猛。语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九卷:“(程万里)每日间见元兵所过,残灭如秋风扫叶,心中暗暗悲痛,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源自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杨穿三叶——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源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叶落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语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又见《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一叶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同“一叶知秋”。语见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

一叶迷山——意指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源自《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御沟红叶——御沟:流经宫苑的河道。指红叶题诗的故事,后用以比喻男女奇缘。亦作“御沟流叶”、“红叶之题”。源自唐·孟棨《本事诗》记载,顾况在洛阳游苑中,流水上得大梧叶,上有宫女题诗,顾况次日也于上游题诗叶上,泛于波中,以此传情。又一说,题诗宫女名韩翠苹,诗为于祐所得,于又题诗为韩所得,韩、于最终成为夫妻。

重熙累叶——形容累世圣明有德,天下升平昌盛。同重熙累洽”。语见《旧唐书·音乐志四》:“三光再朗,庶绩其凝。重熙累叶,景命是膺。”